如何合理的營造住區休憩空間
住區休憩設施,是公共休憩環境中與居民各類休憩行為相適應的物質內容和物質承擔者,這些設施是否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涉及設施的適應性問題。本文主要從規劃設計角度,分析住區小尺度休憩空間的適用性。
從環境行為學角度來看,小尺度空間是易于為人們把握和建立有效控制的空間,這些空間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變成了占據者的"私人空間"或"小群體空間"。因而,"小尺度"是相對于小區整體休憩空間而言的,因為與居民日常活動的貼近而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
住區內部的大量日常休憩活動,是居民的散步、逗留、觀望、交談等活動,多數都與室外公共休憩空間中的可坐設施有關,住區休憩環境中可坐設施以及可以吸引人們駐足的小尺度空間,對住區休憩生活質量起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可坐性通??梢詮膸追矫胬斫猓海?)就座設施的布局和位置是否便于人們日常使用;(2)就座設施的位置、距離和方向,與道路、綠地、小廣場等的相互關系;(3)就座設施本身的組合關系;(4)就座設施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及其舒適性。
觀察住區居民步行與停留活動可以發現,步行者最可能在一個逗留支撐點停留下來。在兩個支撐點之間無變化的空曠區域停下來,顯然會使他們感到有些不自在。這個逗留支撐點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支持物,如轉角、柱子、路燈等,也可以是正在發生的某些活動。
就座行為比起偶然或短暫駐足停留需要更充分的外在條件和內在需要。對人們來講,確定就座的位置比選擇駐足停留要費神許多。住區休憩環境中的就座設施,要滿足就近和方便的原則布置在人流步行線邊上。因為很少有人會為找一個座而離開主要活動區或步行很長一段路。其他可坐設施如臺階、矮墻、花臺,則可以結合環境的景觀設計,為偶然的、少量使用者服務,因而它的布置可以比較自由。
座椅布置的位置,應提供"后背的庇護"。一種基本的布置模式是在道路一側的凹入空間,或較大空間周邊與連通的"龕"狀小空間,這種布置能有效減少公共空間可能對座位的干擾,也避免座位區隔絕于公共空間之外。
成組布置的座位相互之間的方位或朝向關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圍合向心的布置能滿足某些情況下小群體活動的需要,但并不適合多數情況下兩三人或單人就座的要求,往往造成座位資源的浪費。圍合向外的布置比較實用,但又不易多人的交談。
就座設施的舒適性與人體工程學的關系密切。帶靠背及帶扶手的座椅最受人們歡迎;適合就座的臺階、花臺的高度在30至40厘米之間,深度在40至55厘米之間。木質座椅通常是較好的選擇,新型復合材料適應性比較廣泛。間隙過大的條狀或網狀座位,會影響舒適性,不宜久坐。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民宿設計:歲月靜好的侘寂之美
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詳細】
成功的景觀設計輕松拯救空間顏值
近年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自然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詳細】
這樣的庭院種植空間實用且休閑
花基與坐凳整合一體讓你的庭院不犧牲種植空間【詳細】
2014青島世園會——濟南園環境景觀設計方案
充滿人文和自然的城市景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