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山水園林城市初探——以池州市為例
2.2堅持自然、隨意、生態和諧的原則
要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還必須尊重自然,尊重大自然千百年形成的生態系統多樣化的自然風貌。
池州城區北臨長江,有長江防護林帶,東、西、南以清溪河自南向北流而成為“碧水環抱池州城”,依清溪河為界,各自向外擴展為大面積的濕地和森林,這里是生物重要的棲息地,也是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在利用時要進行合理規劃,嚴格控制非農用地,可以高標準,高要求規劃一些生態觀光園,使其集旅游、觀光、娛樂、生產、保護于一體。
在對清溪河的治理時,規劃建設應滿足景觀、親水、生態等方面的要求,把沿河兩岸建設成綠色生態走廊;駁岸的處理上,應保持自然形態,不必裹上水泥外衣,保持原有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減少亮化、噴頭,給魚蝦多一些空間,使污水多一些停留,恢復河流生態系統,使其成為城市翡翠的項鏈。
3、注重地方傳統文化景觀建設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差異,不但形成了各地區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園林植物,也造就了不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景觀。作為處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城市,在山水園林城市的營造中,應充分發掘其歷史文化內涵,營造園林文化氣息,使其更具內在韻味,只有這樣城市才能享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3.1池州傳統文化特色分析
池州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歷代名宦將士、詩人墨客傾慕池州山水。《清一統志》記載:秋浦四時景物“宛如瀟湘洞庭”。王十朋《泊池州》稱:“城南風物似西湖,萬里歸舟入畫圖。”唐會昌四年,杜牧任池州刺史,寫下了譽名中外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大宋至和二年,包拯出任池州知府,在齊山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墨跡。抗金名將岳飛,亦親登齊山,賦詩贊美池州……等等。由此可見,池州傳統文化底蘊深厚。
在自然景觀上有千古流傳的,如“齊山洞天,清溪夜月……”等池州十景;現存的名勝古跡和風景還有:齊山、萬羅山、杏花村、包公井、清溪塔、興濟橋等。
3.2堅持“以人為本”,更新觀念,精心設計,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體系,提高山水園林城市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
結合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與建設,運用大量植物造景并結合不影響生態質量的構筑物體現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內涵。從池州的文化特色的分析上,可以把池州人文景觀建設分成三條線來設計和實施。
第一就是以清溪河環境整治為契機,在濱河景觀建設上,緊緊抓住“清溪塔、白牙塔、興濟橋”等歷史文化古跡,再現池州人民用水、治水方面的優良傳統,同時恢復“白牙荷風”“貴口歸帆”“清溪夜月”“南湖煙柳”等自然文化景觀,傳承池州商賈云集,百姓富足,社會繁榮昌盛的歷史文化風貌。
第二就是依托城東南的杏花村風景區建設,體現杜牧《清明詩》中的意境和風格。在景點設計時,應在“古”字上做文章,恢復“杏花酒肆”“杏花古井”“清涼境”,“西廟霜楓”等歷史內涵深厚的景區。在植物選擇上,也應體現“杏花村”這一風景特色,廣植杏花及其相似品種,再現杏花村的田園風光。
第三條線就是圍繞包拯的“摩崖石刻”,岳飛的贊美詩句做文化軸線建設齊山—白沙湖風景區,力求再現包拯為官清廉、岳飛“精忠報國”的歷史人物精神,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恢復“齊山洞天”的原始風貌,在白沙湖建設現代園林生態景觀,傳承現代人文景觀特色。
4、結語
創建山水園林城市是人類對生存環境認識上的突破,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各地應結合實際,邊建設,邊完善,力求在不遠的將來人類與自然能真正和諧共生。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