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二、加強城市管理的對策
城市管理正因為具有動態性、復雜性、群體性的基本特點,所以必須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高起點地提出解決城市管理反復性大、涉及面廣的有效措施。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的本質就是要在城市范圍內處理好人、自然、社會的關系。因此,從哲學的高度對這一本質進行認識是非常必要的,城市,人的城市,人為的城市,為人的城市。城市因人而建,有了人才有了建設城市的必要,有了人建設城市才有意義,人創造了城市,也創造了城市社會,人成為城市的主體。城市是一個特殊的自然,由人創造而且有很強的人為性,但是人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和屬性,而只有在自然的基礎上創造城市環境,這個人為的環境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否則,這一環境就相當脆弱,容易崩潰,給人和城市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也就是說城市的人為性要與自然規律性相統一,在統一中獲得創造城市的主動性。人建設城市并不是目標,是為了人的社會生活,城市必須為人服務,為城市的社會生活、社會活動服務,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就是為了最好的實現城市的價值,使人、自然、社會在城市這個空間里得以協調發展。因此,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城市管理意識,才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堅定不移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持續一詞來自拉丁語,意思是“維持下去”或“保持繼續提高”,針對資源與環境,則應該理解為保持與延長資源的生產使用性與資源基礎和資源的完整性,意味著使自然資源能夠永遠為人類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影響后代人的生產與生活。“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源于生態字,最初應用于林業和漁業,指的是對于資源的一種管理戰略,如何將全部資源中的合理的一部分加以收獲,使得資源不受破壞,而新成長資源數量足以彌補所獲得的數量,可持續發展是承認環境與自然資源價值的發展模式,發展中的環境損失被要求從收益扣除并用以對環境進行補償。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的持續性、經濟的持續性、社會的持續性,對城市生態的持續性就是要維護生態環境的自然秩序,經濟的持續性就是要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社會的持續性就是要長期滿足社會的基本需要,可持續性的本質意義,是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協調發展。城市環境是城市居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總和,是城市居民通過各種方式去認識、體驗和活動的外部世界。世界城市化發展的過程充分說明,城市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成為城市共同的嚴峻問題。人類只有按城市的生態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辦事,人與自然環境才能協調發展,否則就會發生矛盾和沖突,導致環境問題。因此,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要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的同步發展,反對用犧牲環境的辦法去發展經濟,絕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要堅決防治工業污染,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采取得力的措施,加緊治理老污染,堅決控制新污染;要改善環境衛生狀況,加強環衛基礎建設,有效清掃、收集、處理生活垃圾,改進不良衛生習慣,創造良好的衛生環境;要大力開展城市綠化,擴展城市的綠色空間,還城市以自然。
(三)堅持依法行政,強化城市管理,走法制化的道路
依法行政,就是追求城市管理的法治化,是城市管理的方向,它要求管理主體依照法律管理城市的各項公共事務,同時也包括對管理主體的法制約束。只有走法制化的道路,城市管理才能跟上城市快速發展的步伐。依法行政,強化城市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目前,城市管理的法規、規章還是比較系統的,可以滿足城市管理的基本需求。但從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仍要在嚴格執法和依法行政下功夫。一方面執法不嚴,管理力度不夠,出現一些管理不規范的法外施恩行為,甚至人治高于法治,使法規顯得蒼白無力,干擾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序進行,給城市環境、城市生活、生產帶來諸多的問題;另一方面,執法主體和執法者的素質不高,影響依法行政和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糾正這些偏差,一是加強宣傳和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宣傳城市管理的政策法規,讓城市管理政策法規家喻戶曉,人人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二是強化執法力度,尤其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依照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使之不敢輕易觸犯條例和規章;三是要規范管理,通過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人、約束人,并加強執法人員業務培訓,嚴格按《處罰法》規范和約束執法行為,做到管有依據、罰有力度、懲有程序。
(四)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
城市管理的優劣關鍵在于其功能的完善,因此,要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多做文章,實現城市功能,并使期蘊涵自然、人文特色,在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規模要適度,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城市都要找準自己的規模定位,切不可追求建成區、人口的過度發展,否則將喪失自身優勢,背上沉重包袱;二是經濟要活躍,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創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開放性經濟格局,活躍周邊,輻射各地;三是設施要配套,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優先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如能源設施,供水及排水排污設施,道路交通設施,郵電通信設施,生態環境設施,防災設施,充分滿足城市物質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為城市提供物質保障和服務;四是環境要優美,保證市容市貌的整潔衛生,維持環境秩序,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協調平衡,創造優美的城市環境,達到城市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的高度統一;五是生活要舒適,重視對人的關懷,實現社會的和諧和生活的幸福,為城市生活賦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基準,既滿足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又提高人的素質、啟發人的本能,充分體現城市化的人類成果;六是治安要穩定,消除暴力、毒品對人的危害,維護社會秩序,社會安定,人們有安全感,進而輕松愉快地投身于城市生活。
(五)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實施有效的城市管理
充分認識搞好城市建設管理對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證社會穩定,改善投資環境,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發揮城市政府管理職能,把城市管理擺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以法制為基礎,理順城市的管理體制,切實解決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門職能交叉、條塊分割、職責不清、協調不力的問題,形成統一、協調、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統。破除重建輕管的傳統觀念,實行建管并重,強化城市管理,在強調職能部門管理責任到位的同時,加強綜合管理,建立強有力的城管網絡體系,行政審批與執法查處權分離,各部門單獨執法向綜合執法轉變。健全城市管理機制,建設目標管理體系,監督管理職責的落實,強化管理措施,充分發揮各管理部門的職能和行業管理特長,提高城市管理素質,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培養自覺關心城市、愛護城市、管理城市的良好風尚。
城市管理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是政府為保證城市各項功能高效運轉及各項活動有序進行采取的必要的調控行為,是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建設現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從根本上講城市管理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城市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不斷探索,與時俱進,調整、制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策略,以適應新形勢下城市管理現代化的需要。
第一,城市規劃理論、技術、法律和管理體系的創新。如何引入競爭機制,改革規劃編制及其審批辦法,加強法制建設和改善政府對規劃的調控,實行規劃的規定性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靈活性的結合,持續地提高規劃的科學理性和法制水平?
第二,城市是國民經濟的主要載體。城市規劃應是城市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是經濟繁榮的推進器而不是桎梏和障礙。如何提高城市規劃的預見性,使規劃與快速發展的城市化相適應,有效指導城市化的發展?
第三,提高城市在新時期的全球競爭力,是我國加入WTO后參與全球競爭的關鍵。如何培育具有獨特優勢的城市核心競爭力?
第四,城市又是現代科技進步的發祥地和孵化器,幾乎所有的高科技都誕生于城市。變革城市政府的管理模式無疑是發展中國家城市政府的工作重點,如何更有效地推進第一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成其為障礙?
第五,城市是歷史文化濃縮和積淀的產物,但高速城市化的沖擊力和盲目追求現代化表征符號的行為,有可能對體現我國城市特色及可持續發展的高等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帶來毀滅性的災害。如何擺脫這場規模空前的特色危機和文化危機?
第六,城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已成為黃金定律,但廣義的城市管理包括了其與建設交織在一起的整修治理,并由此派生的"城市美化運動"正席卷全國大地。這是一場災難還是解決城市病的良藥?如何正確處理優化"城市形象"與避免浮夸的關系?
第七,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最高目標是,讓人類"詩意般"地棲息。但如何才能正確解讀人們對舒適、便利與和諧的理解和追求?如何處理十分有限的土地資源、生態資源與市民追求居住質量及城市擴張的矛盾?
第八,城市本身是一份可以增值,但也會迅速貶值的資產。因此,在規劃和建設城市時,要講求經營的理念、手段和法規,著眼于城市整體資產的增值。但公共設施的不足與城市高速發展恰如一對孿生兄弟。如何從經營城市空間資源的過程中有效地獲取財富,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設施?
提出問題無疑是分析問題的良好開端,找準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仇保興這極富針對性的"八個方面",雖不能說絕對準確,但就憑這八個"如何"之設問,就足以使你窮追不舍地去刨根問底。
"真能這樣,也就能收到拋磚引玉之功效了。"仇保興說。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