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王小璘教授做客北交大講生態城市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臺灣著名景觀設計師王小璘教授在2月25日下午的在京報告會之后,接受了中國風景園林網的獨家專訪。
中國風景園林網:您在擔任臺灣景觀設計協會理事長期間,積極助推景觀類科入臺灣公職人員考試,這一舉措是出于什么原因?
王小璘:任何一個學科都希望受到社會廣大群眾的認可。景觀設計學科,與建筑學科和園藝學科兩部分都有交叉。這兩個領域,在傳統上一直是搞建筑的如果需要做苗圃植栽,就找學園藝的幫幫忙;做園藝的如果需要做建筑上的設計,就找學建筑的幫幫忙。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這個行業有了進一步的訴求,人們都希望把置身的環境修建的更好。
順應這種趨勢,臺灣大學的園藝系就改為園藝景觀系,我們當時從國外學習回來,也是想成立景觀系。從1981年起,臺灣每年培養一千多名景觀專業的學生,但是學生畢業出去以后,人家還不知道景觀專業跟建筑專業有什么不同。景觀專業要做的事情,園藝專業似乎也可以做。
這樣我們就面臨著讓社會去了解自己這個學科的問題。政府也召開大會,討論各個職系該不該存在的問題。我當時以列席的身份擠進會場,破例爭取到發言的機會。當時很多學科反對景觀專業被列入公職人員考試,建筑專業的人反對,水利的也反對,園藝專業的還支持我們。這個也是因為涉及到各個行業對飯碗的競爭。
最后人們認識到,景觀專業有要從景觀的角度去做的事情,建筑、園藝也都有他們自己的從業角度。當時,臺灣已經有13所高校開設了景觀設計專業,我們通過大會說服社會接受了這個職類。
然后是商討考試的辦法,就是到底怎么去考的問題。我們確定了6個科目,包括景觀與都市設計等,整個考試下來需要兩天,已經延續了兩年。
這個考試為什么重要呢?因為有了這個考試,社會才由此接受這個學科,這個行業,景觀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成為政府公職人員;以前這個專業的學生只能是約職的(兼職),沒有事情的時候就回家去,有工作的時候再回到崗位,我們爭取到對這個考試的設置,就可以解決很多這個專業的學生在離開校門后的職業出路問題。
王小璘教授的題為《生態城市設計之全球發展與借鏡》的報告,從全球環境問題和城市變遷的視角,介紹了生態城市理念的發展進程。她介紹了英國最早提出生態城市理論并加以實踐的HOWARD·E,他于1898年就推出了專作《重建的平和之路》,倡導對城市的修復的重建。緊接著HOWARD·E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提出城市與郊野概念合一的生態城市理論,并著手在倫敦的工人居住區規劃、實施了全球第一個花園城市(GARDEN CITY)。
王小璘教授進一步介紹了目前全球多座代表性生態城市的設計規劃與使用面貌,包括巴西的CURITIBA,新加坡,日本的TOYAMASHI,紐新蘭的WAITAKERE,德國的FREIBURG,洛杉磯的BERKELEY等。最后,她詳細講解了她在臺灣規劃設計的中興新村項目。中興新村是臺灣首個按照生態城市理論和指標進行規劃設計的城市區域,環境怡雅、清新,規劃設計上體現出"師法自然"的理念。在被問到作為一名女性的景觀設計師、女教授,在景觀設計當中是否會有一些獨特之處時,王小璘教授謙虛地說:"作為景觀設計師,要有環境關懷,當然男性的同行們也有很高的環境關懷;女性在設計中可能體現出細心,但是很多男設計師他們也非常非常的細心。"
編輯:zhaoyuan
相關閱讀
王小璘:臺灣農村新文化的發展與愿景(下)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3月21日上午,第五屆園冶高峰論壇分會場——綠色建筑與城市設計研討會在北京新大都飯店成功舉辦。分論壇上,亞洲園林協會主席王小璘分享她的主題報告——臺灣農村新文化的發展與愿景。 (接上)【詳細】
王小璘:臺灣農村新文化的發展與愿景(上)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3月21日上午,第五屆園冶高峰論壇分會場——綠色建筑與城市設計研討會在北京新大都飯店成功舉辦。分論壇上,亞洲園林協會主席王小璘分享她的主題報告——臺灣農村新文化的發展與愿景。【詳細】
臺灣王小璘教授將出席第五屆園冶高峰論壇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結茅竹里,浚一派之長源;障錦山屏,列千尋之聳萃。列松如翠,花繁葉盛,是園;傾以心血,精工鑄造,為冶。“園冶”是治學之道,更是做事之本。園冶高峰論壇自“萌芽”成長到如今,已走過不平凡的四年。2015破冰初春,園冶高峰論壇依舊與你如期相見。【詳細】
"園冶講壇"中南林站 大師邀您體驗園林盛宴
為加強風景園林師的學術研討與技術交流,促進風景園林行業與這一學科的繁榮與發展,特于2014年11月16日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舉辦第十場"園冶講壇"。特別邀請東海大學景觀系所教授、臺灣知名造園學者、《世界園林》主編王小璘女士出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