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安三里河環境治理工程獲國家人居環境范例獎
流水潺潺,芳草如茵,楊柳吐綠,鳥鳴婉轉,紅色“折紙回廊”在綠樹間貫穿,河邊高大的水車讓你感到仿佛置身“江南水鄉”。如果沒人介紹,你一定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龍須溝”。在“三年大變樣”的大潮中,遷安化腐朽為神奇,將“三里河”,變成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河”“發展河”,這項工程被評為“2009年度國家人居環境范例獎”。
過去路過捂鼻子,現在河邊練太極。投資6.4億元,還清于民,還靚于民。一條臭水溝,變成百姓的“幸福河”
每天早上6點多鐘,楊旭光總是準時來到三里河邊的“木棧觀荷”廣場晨練,他家住在三里河邊上的明珠花園小區,幾個徒弟在這里等著他練太極。“身邊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練上一段拳,舒服!”站在清澈的三里河旁,楊旭光高興地說。
在三里河岸邊鍛練身體的不止楊旭光一個人,整個“三里河生態走廊”上,每天早上,在13.4公里的三里河沿岸和重要節點上的小廣場上,還有無數市民享受著三里河風景。
就是這條貫穿遷安城區而過的三里河,昔日卻是百姓的“煩心河”:旱季,是垃圾遍地的干河床;雨季,這里污水橫流,臭氣熏天。
在闞莊村三里河的東面,58歲的寧文英大媽親眼見證了三里河的變遷。“老社會這里叫‘銅幫鐵底飲馬河’。我年輕的時候,三里河還是魚蝦成群,河兩邊是成排的大柳樹,河水能喝,能洗衣服。可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河就開始變質了,嚴重的時候,拿毛筆蘸點水都能寫字。老百姓從這兒過都捂鼻子,繞著走。”
三里河巨變更勾起了當地文人墨客的如泉文思。有市民傾情寫下《三里河記》敘述變遷。“想近年:泉涸源竭,河床淤塞。蚊蠅滋生,魚蝦無所。兩岸失豐,疾病興惡。逢盛世,市委心系百姓,政府關注民生。重修三里河,新建生態廊……婉轉鶯啼隔水聽,尋舊夢于長亭;舒爾魚影憑欄看,暢未來于芷蘭。蒲草錯雜,人行方驚景異;軒臺精巧,岸轉不覺時移。臨榭小憩,半河風月在心頭;登閣遠眺,一城美景盡眼前。”遷安籍作家碧青女士漫步三里河,以女性細膩的筆觸,寫下了散文《風景里的河流》,文中寫到:“她已經是一種風景里的河流,是在一座城市的期待里再生的河流。或者說,她已經不是自然流動在天地之間的那一條河流,而是流淌著人類的生存意志和美好情感的河流……”
美景背后,是遷安市對三里河的不懈治理和投入。遷安歷屆市委、市政府都對三里河進行治理,而三里河的新生開始于2007年。“三年大變樣”提供了難得機遇,遷安決定順民意,解民難,下大決心,投資6.4億元實施遷安城建史上最大的單體工程,徹底治理三里河,還清于民,還靚于民。
請北大教授規劃設計,把河道清污、遺產利用、文化體現和民眾休閑等諸多問題一同解決,科學建設,摘取“國家獎”
涌泉廣場,三里河的源頭,色彩絢麗、現代味兒十足的休息廊道,在綠樹掩映中格外好看。水面中央,高大威武的銅雕一下子躍入眼簾,這座叫做“御賜神泉”的雕塑以現代藝術方式演繹了三里河的美麗傳說:相傳唐王御駕東征,途經令支牗今遷安牘,大軍人渴馬乏,四顧無池沼水源。唐王急中生智立馬抬槍、向地猛刺,瞬間泉水噴涌,水花四濺,頃刻泉涌成河。
“在整個三里河治理過程中,我們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將河道清污、遺產利用、文化體現和民眾休閑等諸多問題一同解決!”站在涌泉廣場,遷安市建設局局長玄士豐說,“這項工程設計由國內著名景觀設計院所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秉承生態與人文的設計理念,恢復生態的綠色基底,構建一條獨具特色的廊道,勾勒出一條遺產的廊道、一條教育的廊道、一條生態的廊道、一條休閑的廊道。”
編輯:zhao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