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南方周末以《水葫蘆治滇,搞不掂?》為題,深度質疑“滇池水葫蘆圈養及資源化利用工程”。這一項目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在實施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導致采收工作受阻,使得本來就備受爭議的項目不斷掀起波浪。水葫蘆生長特別快、富集能力特別強,但同時為害特別大,是國家一級外來入侵物種,將它變害為利、變廢為寶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條件是一定要做好生物入侵的防控,對入侵物種的利用尤其要謹慎。
以往人們對入侵物種多是采取防控措施,“水葫蘆治滇”反其道而行之,力圖通過對入侵物種的資源性利用來治理內源性污染問題。
從理論上講,這不失為一種創舉,是變廢為寶的生態循環理論的實踐,大方向沒錯。問題出在該工程項目有些“出格”,在未作環評的情況下一舉種植了26平方公里的水葫蘆,不僅水葫蘆逃逸未能控制好,到了收獲季節也未能及時采收,這就難怪這個項目引來那么多專家的反對。水葫蘆治滇,機遇與風險并存,瘋狂生長的水葫蘆有著神奇的消化富營養的能力,對水葫蘆的利用一定要限制在可控的范圍,絕不能拿生態安全來冒險。
在北方園林綠化能否應用火炬樹這個問題上,同樣的爭議也屢屢出現。學術界對火炬樹是否破壞生態的爭論由來已久:質疑的聲音主要是考慮到火炬樹超強的繁殖能力會對當地物種造成侵害;力挺的聲音認為火炬樹頑強的生命力正好可以滿足特殊地域的綠化需求,如果人為控制得當,并不會對生態造成危害。火炬樹根系發達,萌蘗性強,在北京至八達嶺高速兩側的綠化帶內,火炬樹成片生長的地方其他物種基本被排斥。大量使用火炬樹已經導致群落結構單一,其風險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由于許多入侵物種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因此其全面影響往往是在入侵一段時間后才能感覺到。從美國和中國相似的地理條件來看,美國的外來種入侵現狀能給中國提供借鑒。據官方統計,美國因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1500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境內外物種相互擴散的速度也在加快。目前,中國已知至少有380種入侵植物,其中物種引進已成為外來生物入侵的“主渠道”之一。在中國已知的外來有害生物中,超過一半是人為引種的結果。
當前中國生物入侵防控的關鍵在于人,在于提高人們的生態安全意識。引進國外的珍奇花木日漸“流行”,但是在引種前,缺乏對該物種生態安全的評價程序,引入后又不能按照引種、試驗再推廣的程序嚴格執行,很多時候引進大規格喬木后直接就上工程,如果在引種及種苗調運過程中,檢疫措施未能跟上,一些外來生物就會悄然入侵。尤其是在西部大開發中,更要注意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在恢復植被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物種,重建原始自然植被功能,降低外來生物入侵風險。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