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水景需要什么設計理念?
2012-04-23 10:20:00 來源:中國環境報 瀏覽次數: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的許多城市先天缺水,不要說流動活水,就連地下水也幾近枯竭。這樣的城市本來不宜以水造景,但偏偏有些人硬要追求所謂親水。
于是,有的城市人工建造大湖、大池。無源之水很難流動,水質也就很難保證,既不清澈也不靈動,這就扭曲了水的本質特征。為了防止灌進去的水流失,采取全面的防滲措施,池體是水泥堆砌,池底是硬化處理。由于喪失了水體的生態功能,這些水就成了只能看看的死水。水中無草、無魚,不可親不可近,亦不可欣賞。所以說,不自然的水難以為景。
有的城市熱衷于造假山噴泉。但受制于運行造價和維護費用,規模很小,往往只能稱其為“水之盆景”,很難滿足人們親近水景的真實需求。所以說,不真實的水難以為景。
還有的城市動用地下水源,或者建造橡膠壩截留流經的河水,幾十公頃、幾百公頃的水面宛若天成。只不過,好景不長,或地面下沉,或河流干涸,水體生態功能難以發揮,甚至給上下游地區帶來不少麻煩,而水面的大量蒸發導致珍貴的水資源白白浪費,讓口渴的城市不堪負重。這些水景一心為美而建,結局卻往往適得其反,只能是曇花一現。
不少城市又想出了新辦法,采用再生水作為水源,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模擬自然環境。多建一些再生水廠,多鋪一些輸水管網,多換幾次水,這樣一來,水質、水量問題迎刃而解。這的確是個維持缺水城市水景用水需求的好辦法。只是,這種做法也有不少可商榷之處。姑且不論再生水作為水源是否真的能過技術關、能滿足人們的親水需求,單單算筆賬或許就能讓不少人心生憂慮。巨額投資換來的幾處水景究竟值不值得?興師動眾再生出來的水是不是可以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那么,缺水城市究竟有沒有必要建水景?未必需要。水景貴在美,對一個城市而言,與實用、舒適、便捷等基本需求相比,美絕對不是第一位的。相對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更有意義。有條件建水景固然好,若無條件,何必勉強?喊著口渴建水景,建成的水景往往難以為繼,為了美觀而忽視“溫飽”,為了美觀而丟失美觀,并非明智之舉。不論是生搬硬套的水景形式,還是絞盡腦汁解決的水景水源,常常得不償失。再退一步,水作為一種資源,其更重要的價值在生態功能,若只將其當做一道風景,是不是有買櫝還珠之嫌?
與其勉強,不如換種思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城市的景觀有很多種,何必糾結于水景?將那些所謂的水景之水用來種樹,是否會出現另一種柳暗花明?
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能否滿足需求?
北京城六區公園將全部使用再生水
“作為世界上缺水最嚴重的大城市,北京市缺水由來已久。”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書記聶玉藻接受記者采訪時,先給北京市的“水情”做了基本定位。
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約210立方米,是全國的1/10。目前,北京市的水資源開發量已基本達到可利用水資源量的自然極限,水資源短缺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制約著城市水景的發展。也正因此,利用再生水補給人工景觀水體應運而生。
水量是否足夠?
2010年再生水利用率已達65%
自2003年起,北京市就把再生水納入全市年度水資源計劃中統一調配。數字顯示,再生水的利用已經從2003年的2.1億立方米,發展到2010年的6.8億立方米,利用量逐年加大。
2008年,清河再生水廠河北小河中水廠的再生水注入北京奧運湖,為奧林匹克公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成為再生水作為景觀用水的典范。
《北京市市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總體規劃綱要》顯示,2010年,北京市城區產生的11億立方米污水中有95%凈化成再生水,其中6.8億立方米再生水得到利用,利用率達65%,居全國領先水平。
目前,北京市正在大力建設景觀用水采用再生水的工程。北京市已經完成了高碑店污水處理廠至通惠河、水源六廠及水源六廠經右安門到西便門和東便門共20公里的3條主干線的建設,大觀園、陶然亭、龍潭湖、天壇共10公里的4條景觀環境用水管線建設也已經完成。
高碑店污水處理廠的部分出水(約3萬噸/天)沿著南護城河分配到龍潭湖公園、北京市游樂園、天壇公園、陶然亭公園、大觀園和萬壽公園,合計面積達267萬平方米。
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利用于景觀水體后,京城的高碑店湖、昆玉河、南護城河、京密引水渠已經成為市民觀賞、休閑的景觀湖泊、河道,大大提高了北京市的總體水環境質量,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環境。
水質怎么保障?
擴大再生水規模,加大換水頻率
水質是再生水回用于景觀水體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再生水補充景觀水體用水,一方面緩解了缺水的問題,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水質控制不夠嚴格帶來的問題也會給城市居民帶來困擾。再生水回用于景觀水體中的水全部或大部分來自經過一定深度處理的城市污水,而大多數景觀用水都是封閉的非循環用水,水體的稀釋自凈能力較天然景觀水體差,在合適的外界條件下,極易暴發水華。
盡管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治理,但北京市很多公園水景依然會有不同程度的水華現象發生。這些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公園就像是被安置在市區內的“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威脅到北京市的公共環境安全。提高景觀水的水質以及補充“新鮮”水,是避免水華暴發的主要措施。
這些“新鮮水”在很大程度上也將依賴再生水的補充。與之相對應,這幾年,北京市的再生水廠建設力度很大。據介紹,北京市城六區現有污水處理廠將全面完成升級改造,并規劃新建東壩、鄭王墳等12座再生水廠。到2015年,城六區再生水廠將達到22座,新城規劃新建、擴建再生水廠30座。“城六區將實現四大熱電中心、30條河流、27個湖泊和多處郊野公園全部使用再生水。”北京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到2013年,南水北調工程可以為北京市送水10億立方米,加上再生水質量和產量提高以及管網鋪設完善,北京市的供水壓力將大大緩解。也就是說,到那時,即使景觀水仍不能實現“體外循環”,也可以通過加大換水頻率有效改善水景的水質。
東南缺水城市如何用足每一滴水?
深圳雨水和再生水互補、與景觀循環水結合
作為全國七大缺水城市之一,廣東省深圳市如何滿足市民的“親水”需求?記者在采訪中獲知,深圳市在出臺政策嚴格控制景觀用水的同時,加強了對中水和雨水利用。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