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植物“吃”污水 黑河涌變清澈
華南植物園里的一條河涌,昔日河水臭黑、污泥深厚,邊岸崩塌破碎,不過,在經過植物園的科學家特選6種植物種植人工濕地之后,如今河岸清晰、水質完全沒了臭味,兩岸植被郁郁蔥蔥,空氣河水都得到了凈化。
記者看到,這條河涌靠近植物園的宿舍區,住在旁邊的劉先生說,“河涌種植人工濕地之前,臭味熏人,直接能看到河底的污泥,游人和園里教職員工路過時都捂著鼻子快速走過,要是在夏天,經太陽一曬,更是惡臭。如今治理之后,河水明顯變清亮了,臭味沒有了,河邊的植物也長得好看了,我們天天住在這里也舒服多了。”
華南植物園副主任、研究員任海介紹,河涌中的污水經過人工濕地后,出水水質全部指標均達國家二級以上標準,這個人工濕地的凈化效果能達到甚至優于傳統二級生化處理廠效果。
而且人工濕地的成本和運行費用簡直就是“白菜價”:對生活污水的總處理能力為0.1~0.3噸/平方米·日,可以使用30年,總運行成本約0.05元/噸·日。
“吃”污秘訣
通過根莖吸收水里毒素
濕地“吃”進污水“吐”清水的秘訣,在于種植的6種植物及其沉淀和過濾系統。這6種植物分別是薏苡、象草、白姜花、黃苞蝎尾蕉、疊穗莎草、黃花藺,它們可是從190多種植物中精選出來的。“這些植物,花卉顏色等都各有不同,單獨或組合在一起都很好看,而且都是廣州本地植被,不貴而且容易獲得。例如薏苡,就是我們常煲湯的薏米;它們吸收有害物質的能力都很強,而且方便管理。”任海說這種濕地可以凈化河涌,綠化小區,還可以驅避蚊蟲。
記者看到,植物下面是1米深的沙、20厘米厚的砂礫,還有管道,污水經過過濾,濾掉大塊垃圾后進入第一塊濕地,從上到下慢慢滲透,污水中的氮、磷、有機物等就逐漸沉淀被沙石吸收;水流入第二塊濕地,水從下往上滲透,再次沉淀吸收。
6種植物通過根莖把各種毒素“吃到”身體里面,而且它們各自有“殺手锏”。有的“愛吃”細菌,有的偏好“吃”磷,有的則是“全能選手”。“隨著植物不斷長高長壯,它們身體里面也積蓄了越來越多毒害物質。而經過這些環節,污水就被凈化了。”任海介紹,植物每半年收割一次,凈化后的清水,含氮化合物的去除率為40%;總磷的去除率是80%;細菌總數、真菌總數、放線菌總數、總大腸菌群的去除率均達到99%以上,其中總大腸菌群去除率高達99.9%以上。
據介紹,近三年來,這種“吃”污水的人工濕地,已經運用到廣州市程界東涌河岸、荔灣區C涌、新河浦涌河、北部水系整治“白云湖”等濕地工程以及高明市市政工程等項目中,還遠達深圳市石巖河、坪山河、鳳塘河等濕地工程。
編輯:dada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英研究人員首次在植物中發現稀有礦物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一些虎耳草屬(Saxifraga)高山植物的葉片可以產生稀有礦物球霰石,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志》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