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武漢“城市之肺”變“城市之淚”
在靠近湖北大學旁的沙湖岸邊,車離湖尚有數十米之遙,污水的臭味就已撲面而來。湖邊堆積著大量的渣土和建筑垃圾,垃圾和落葉還在向水面延伸。湖北大學化學學院一位姓張的退休教授告訴記者,這些渣土都是附近建設工地趁著夜間偷偷倒的,許多居民多次投訴無果。
張教授指著旁邊拔地而起的幾個小區說,10年之前,這里本是一片灘涂,到了夏天沙湖漲水就把這里淹沒了。每天吃過晚飯,他都要和夫人攜手到這里散步,聽水拍岸堤,看魚戲水面,寧靜致遠,雖置身鬧市,卻猶處遠郊。而現在,這片灘涂已經被填成平地,還向湖心延伸了不少,四五個住宅小區將它分割成幾塊,一條正在施工的馬路日夜機器轟鳴。“如今漫天的灰塵和刺鼻的惡臭,我們都不敢出門了。”張教授遺憾地說。
正如張教授所說,記者近日踏訪武漢市的沙湖時發現,遠遠望去,一座座高聳的樓盤傲然而立,像一堆柵欄把湖圍得嚴嚴實實。沿岸的沙湖公館、金沙豪庭、夢湖水岸等多個大型高檔樓盤展示著這個湖泊的現代與繁榮,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湖北省圖書館等行政事業單位也瞄準了這片“熱湖”,毅然選擇盤踞于此。在高樓大廈的夾縫中,幾塊“熱銷中、湖景房”的金字招牌,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顯眼。
沙湖,是武漢內環區域內最大的湖泊。明洪武年間,沙湖水域有近萬畝規模,許多人稱它為“海”。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和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沙湖遭填占日益嚴重,湖面也一點點縮小。據武漢市水務局數據顯示,目前,沙湖面積在4000畝左右。
在武漢,與沙湖相同命運的湖泊還有很多。位于武漢中心城區的我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近年也有多處被填進行商業開發,20年減少了1094畝;曾經位于遠郊的南湖現已不斷萎縮,周圍高樓林立,都是房地產項目;還有偌大的湯遜湖,周邊簡直成了房地產開發的戰場,一座座樓盤依湖而起。
曬湖,是武漢眾多湖泊中命運最悲慘的。干涸的湖底上長滿了青草,狹小的湖邊一條條下水溝將臭水排往湖中。湖岸上已經歪斜的“禁止違法填占湖泊”的標牌,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似乎在不斷訴說:這里曾是湖泊。除此之外,楊汊湖、范湖等武漢人熟悉的地名,僅留下關于湖泊的回憶和一個個抽象的名字。還有更多的大小湖泊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就匆匆地永遠消失在歲月的河流中。
采訪中,許多老市民向記者介紹,填湖曾是武漢處理垃圾甚至是治理湖泊的重要手段。特別是一些小湖泊及連接湖泊的明渠,因遭到嚴重污染,變成臭水塘、臭水溝,塘里老鼠橫行、蚊蠅亂飛,周邊居民反映強烈,政府部門無奈之下一填了之。
但是,2000年之后,阻止違法填占湖泊已成為越來越多武漢人的共識。武漢市水務局湖泊處處長黃天榮說,水務部門每年都要處理少則十幾起,多則數十起填湖事件。這其中,大多數都是來自于老百姓的舉報,甚至提供直接證據。
然而,市民的覺醒并未能阻止填湖的步伐,商業利益依然肆無忌憚地吞噬著每一片湖泊。黃天榮直言,湖泊數量減少,水域面積縮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入湖泊,大量湖泊水質日趨惡化、功能退化,這一切都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記者了解到,曾經數百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的武漢,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百湖之市”。然而,最近幾年,大小湖泊周圍鱗次櫛比蓋起的高樓越來越多。這座城市彰顯的繁華與美麗背后,一個個湖泊悄然消失,淹沒在高樓大廈之中。曾經引以為豪的湖泊,給市民帶來的不再是美景和水韻,而是環境惡化和城市內澇。被生態學家譽為“城市之肺”的湖泊,變成了“城市之淚”。
據武漢市水務局統計,2002年武漢市共有200多個湖泊,10年之后的今天,只剩下了160多個。其中,消失最快的是中心城區,建國初的127個湖泊現在僅保留了38個,平均每兩年消失了3個湖。這個昔日的“百湖之城”早已名不副實,甚至有人建議取消武漢“百湖之城”的稱號。
目前城區僅剩的38個湖泊,情形也不容樂觀。曾經清洌甘甜、捧之即飲的湖水,不少已變得污濁臟膩,甚至臭氣撲鼻,垃圾遍布;碧波蕩漾的水面一片一片遭到蠶食,變成繁華的街市、寬闊的馬路和成群的樓宇。許多環保人士呼吁:如果不進行搶救性保護,這38個湖也難逃消失的噩運。
據武漢水務部門統計,1995年以來,這38個湖泊的總水面減少了1083公頃,相當于25個沙湖的水面消失了。而環保部門對湖泊水質的監測數據顯示,全市沒有一個湖泊的水可以直接飲用,中心城區絕大部分湖泊已不適合游泳,甚至湖撈起來的魚也沒人敢吃。這座因水得名、因水而優的城市,正忍受著來自各方的傷害。
當湖泊傷痕累累無法承載之時,大自然會施以它特有的報復與反擊。“湖殤”必然成為“城傷”。城市湖泊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調蓄水情。而如今,武漢許多湖泊已不見水,只剩一個帶“湖”字的地名,其城市內澇排洪系統也受到重創。2011年夏天,幾場暴雨將整個武漢“淹沒”,積水路段遍布武漢三鎮,帶來全城擁堵。其中武漢大學兩次被淹,校園成了水上樂園。“到武漢看海”成為網絡上一句經久不衰的“笑話”。多位水利專家表示,武漢每年的漬水與湖泊的急劇減少有關。武漢的地勢地形決定了如果湖泊不能恢復到一定數量,“看海”將年年重現。
“武漢的明天還會有湖嗎?”這個看似杞人憂天的問題,如今成為這座城市內心深處切膚之痛!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城市之“肺”:海湖濕地建成開放 總面積百余萬平方米
云杉、暴馬丁香、欒樹、月季、白蠟、黃刺玫、錦葦花、荷花、睡蓮、蘆葦、菖蒲、鳶尾……光看著這些名字,就覺得很美。作為西寧市又一提升城市品位的綠地景觀——海湖濕地(西川濕地)經過多年建設,現已建成開放,雖然這兩天還在補植補種,但已成為西寧市民及游客的一個新的休閑去處。【詳細】
武漢曬湖治理5年還是“綠水塘”引市民質疑
近日,有市民致電本報稱,“位于武昌火車站附近的曬湖已列入武漢市湖泊治理范圍,市政府承諾今年完成曬湖公園建設,但現在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了。該湖治污已近兩年,現在越治越污,嚴重影響周邊幾萬居民的正常生活。”【詳細】
陜西浐灞國家濕地公園植樹造綠打造“城市之肺”
3月12日上午,陜西省綠化委員會成員單位(陜西省直機關工委、陜西省發改委、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等)、西安市外僑辦及泰國駐西安總領事館、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區域各企業代表以及志愿者500余人來到浐灞國家濕地公園開展植樹活動。【詳細】
珍愛城市之肺 建設生態家園(圖)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城區,10余名土家族、苗族婦女長期堅守在城市“護肺”一線:她們按照城市綠地規劃的要求,管理苗圃、栽種樹木、新植草皮,呵護著城市綠地上的花草樹木健康成長,把宣恩縣經營成了恩施州有名的“山水園林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