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入侵生物悄悄蔓延 生態狀況危機四伏
農林外來入侵生物正在新疆進行著一場不折不扣的生態入侵戰。
近日,新疆農業科學院公布了一項歷時5年針對農林外來入侵生物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表明,近60年來,新疆農林外來入侵生物達79種。其中,草害10種,病害19種,害蟲50種。近20年來,入侵生物呈爆發式增長,平均每年達到2—3種,新疆已成為我國外來入侵生物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據新疆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研究員郭文超統計,最早新疆農林外來入侵生物只是分布在伊犁河谷、烏魯木齊市境內等北疆地區,現在已經蔓延擴散至全疆各綠洲農區,入侵生物每年給新疆帶來的損失超過30億元。
而目前,入侵規模仍在繼續擴大。
兩種“假說”
記者了解到,在農林外來入侵的79種生物中,其中列入“全球100種最具破壞力入侵生物”名單的有兩種,列入“中國最具危險性的20中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有4種。中心城市和氣候濕潤的地區是他們主要的入侵點和擴散源。
“它們非常霸道,有它們的地方別的生物基本上就得死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博士邵華說。這樣認為的,還有郭文超。
邵華是專門研究意大利蒼耳、刺蒼耳等入侵草害的歸國博士。去年,她帶著“新武器假說論”來到新疆,首次提出,外來入侵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質是它們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她說,在入侵過程中,入侵植物與本地土著植物的相互關系除了對光、肥、水等物質的競爭外,入侵植物還通過化感作用影響土著植物。“它們會把毒素釋放出來,改變周圍土壤的特性,使得土著植物無法生存。”
郭文超說,多年來,新疆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荒漠綠洲生態系統結構也較單一,導致生態群落中形成了大量的空余生態位,即所謂的“生態位空缺假說”。他舉例說,就好比在一間房子里,有很多座位,如果座位全部坐滿了,外來者就沒有立足之地了。但如果有空位子,就會被外來者占據。”所以,越是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厲害的地方,就越容易發生生物入侵現象。
邵華記得,她初次到昌吉市三工鎮的一片玉米地里時,她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玉米地旁,意大利蒼耳密密麻麻地已有半人高,在它的周圍,幾乎看不見其它任何植物,只見菟絲子、意大利蒼耳、馬鈴薯甲蟲三個外來入侵生物在“對決”。
新疆農業大學草業與環境科學院教授譚敦炎也證實,2005年,新疆首次發現刺萼龍葵(也稱黃花刺茄),那時,刺萼龍葵只有十幾株,分布在烏魯木齊縣薩爾達坂鄉,等第三年時,薩爾達坂鄉的刺萼龍葵就已經蔓延至1000平方米,它們的數量開始超越其它的本地植物。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