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20座天橋立體綠化鮮花盛開(圖)
天橋高架設計要有“花橋”意識
近幾年,武漢城市綠化基本在房屋拆遷的基礎上進行,可謂“寸土寸金”。以天橋綠化為代表的“立體綠化”,提高總體綠量和綠視率的同時,節約土地成本,成為解決綠化土地日益緊張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0年,武漢市啟動了“立體綠化”工程,向屋頂、立交橋、人行天橋等“空中荒漠”潑綠,黃鶴樓周邊民居改造、漢口永清街植物壁畫,都是典范。
但與廣州、深圳相比,武漢的天橋綠化仍有差距。
3月曾出差深圳的任先生說,當地的天橋幾乎是被綠葉包裹起來,融入了道路綠化帶,每座橋點綴不同花色的鮮花,可謂“一橋一景”,“武漢的‘花橋’,為何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只要前期橋梁設計到位,武漢也可以。”武昌區園林局綠化科蘇科長告訴記者,該區近五年內新修的人行天橋,均未在橋身上設計種植槽,“只好采取外掛的形式。”一個外掛種植槽滿負荷重量可達70公斤,一座橋就要用200多個。因擔心超過橋身負荷能力,種植槽不能太大、太深,只能種草本、藤本植物。
草本植物花期短,需經常更換,增加了后期維持成本,也無法形成綠枝蔓垂的效果,“如果種植木本植物,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武漢市園林局綠化處負責人建議,在新建人行天橋時應提前考慮綠化設施,將橋身負荷、灌溉和排水系統等都考慮進去。
據了解,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光谷地區第六座“花橋”馬家莊人行天橋,就將采用新式設計。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