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藝術改變的城市生態(多圖)
油麻地
走到九龍油麻地,就見到香港最淋漓的傳統市井。這片街區曾是19世紀末的熱鬧市集,現在仍密布一排排前鋪后居的唐樓。正在建造中的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頗具想象力地將7位本土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展在了油麻地街頭,“M+進行:油麻地”成為ArtHK期間一大外圍景觀。前衛的當代藝術被包裹在香港百年不變的老街景之中,從砵蘭街到上海街,我們在細雨中一路照圖找了過去。
香港目前正在建一批和文化藝術相關的項目,比如:西九龍文化區及M+當代藝術館,第一階段計劃于2017年開放。“中央警署”舊址將被翻新為近似于北京的“798”和上海莫干山道的當代藝術區,預計2014年落成。此外還有已在2012年2月啟用的亞洲協會新址,這些都在促使作為亞洲金融和商業中心的香港同時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活動和藝術展覽場地。
西九龍文化區是這些項目中規模最大的,選址在西九龍最南端。這里是維多利亞港灣最后一塊填海區,西南面傍海,長度約2.3公里。香港各方人士圍繞西九龍文化區是否應該立項曾有10多年的爭辯,媒體也未間斷過關注,直到2011年港府才確定了普利茲克獎得主諾曼?福斯特(NormanFoster)主導設計的“城市中的公園”為最終方案。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在之前的2010年6月還宣布了對瑞典人李立偉(LarsNittve)出任M+行政總監的任命。李立偉曾是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Modern)的首任館長,他將泰特經營為全球當代藝術的著名景觀之一,第一年參觀人數就超過了500萬。從2001至2010年,他還一直擔任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總監。請來這個全球當代藝術界的重量級人物主導M+,西九龍文化區以藝術再造香港的愿景已經向外界傳遞得非常清晰。日本策展人長谷川佑子就曾說:“香港西九龍在這時出現或許能為亞洲當代藝術體系做一個大規模的梳理及重建。”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傳訊及推廣行政總監陳家耀告訴本刊,港府預算21.6億港元投入建設,首批場館將于2017年開放,其中包括擁有1100個座位的戲曲中心、自由劇場以及M+博物館。ArtHK期間,展覽“M+進行:油麻地”從5月15日開始后將持續一個月,這是M+博物館在建成之前所策劃的“游擊”系列的首次展覽,“在沒有場館的情況下探索不同的公眾互動與策展模式”。
M+未來建筑物的面積據介紹有6萬平方米,將是一座跨界藝術、設計和影像的視覺文化博物館,“以香港和現今的角度,配合全球性的視野來‘從內向外’發展”。但M+行政總監李立偉在16日對媒體的展覽說明會上表示,博物館不只是一座建筑物,他說:“藝術可以標志一個地方,油麻地亦正體現了香港的風貌及個性。我們希望能成為這個地方的城市肌理及悠久歷史的一部分。在這趟由油麻地砵蘭街至上海街的藝術旅程中,藝術家使我們對熟悉的事物有重新的理解。”也許是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體驗到這種油麻地的風情地貌,展覽說明會被放置在油麻地一個老餐廳里舉行,聲音沙啞的駐場女歌手且歌且舞,用兩首老派粵語歌為當代藝術開了場。
因為地理文化原因,香港當代藝術一向與歷史的重構有著重要聯系,“M+進行:油麻地”展覽即以此為主題。7位藝術家均選自香港本土,他們從不同的敘述方式出發,將油麻地社區被遺忘的一些空間如店鋪、街頭公園或天橋下的公共場所等地方,活化到了當代香港的面貌中,讓市民可在日常中感受到藝術。
中國尹秀珍《黑洞》(2010)
在甘肅街和上海街的交界處,搭建了一個類似帳篷的臨時空間。走進去,黑暗中就慢慢浮現出藝術家曾建華的“七印”計劃之《第四封印》。這是一個取材于《圣經啟示錄》的數碼錄像裝置,關于死亡的文字從上方的投影機內落到地上,像蛇一般時疏時密地爬行在觀眾周身。藝術家試圖探索在“9?11”后的世界所提出的宗教與道德問題,另一方面也探討猶太教與基督教世界觀之中屢被爭議的價值觀。
梁美萍的《好掛住芬達》想要講述三個在過去50年曾經佇立于澳門傳統購物中心地帶的戶外霓虹招牌的前世和今生。裝置錄像被她分置為兩個部分,展在距離油麻地地鐵站C出口不遠的街區:砵蘭街和文明里的街頭公園,以及位于砵蘭街10號的“山水環保回收公司”——名為公司,其實是一間賣二手舊貨的老鋪。梁美萍站在店鋪前,留心過往觀眾的反應,并指點我們去對面的公園觀看另一半作品。放在店鋪里的是一臺舊電視機,正在播放作品的錄像部分,如果沒有旁邊那疊印有“M+進行:油麻地”的宣傳紙,觀眾很難將作品從它周圍堆積的舊貨中區分出來。三個霓虹招牌曾是澳門當地街景照片的景觀之一,梁美萍說,當她發現招牌中的“可口可樂”和“雪碧”已消失不見時,決定要做這件作品,探索文化流動和傳承的意義。她模擬了在澳門“可口可樂”制瓶廠發現這些招牌時的擺放方式,把它們移植到回收店對面的街頭公園里,將視覺物件轉化成為具雕塑感的裝置。
白雙全的《L》是一項多重聯結與多單元的都市介入項目,包括了表演、展覽與記錄等各種面貌。這項目期望以藝術作為一種媒介來遊走于精神、社會互動和日常生活等層面之間,并試圖以此來改善大眾生活。展覽期間,藝術家在廟街一帶推行以藝術概念來營造日常生活情景的活動,如在街頭推廣以針對白領上班族而設的自我提升課程。而藝術家在課程內的交流及研究后所收集的創意意念和“藝術小動作”,將會在鄰近的店鋪和三份刊物內展示。
香港藝術家生存和創作生態,和內地藝術家相比似乎有很大差異。曾就讀于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并在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的梁美萍,現在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任教。梁美萍2002年獲頒了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但她告訴我,此前自己有將近20年不曾做過一件作品。白雙全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藝術,兼修神學,在為《明報》副刊的視覺藝術專欄做了4年撰稿后,他開始用攝影、繪畫和混合媒介來進行創作。2009年,他攜作品《制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異邦的城市和夢》獨自代表香港館參加了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白雙全目前算是香港最具活力和名氣的本土藝術家之一了,我問他以后是否將為職業藝術家,他說這很難有答案:“以前在香港做藝術,我們只敢說兩個月以后還做不做藝術,這兩年生態好了很多,我們也只敢說兩年以后的事情。”
編輯:xiujuan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