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賞石文化,經過30余年的發展,奇石從眾已數百萬,賞石水平日益提高,精品意識不斷增強。市場開始分流,平庸市場越來越難以為繼,用文化引領市場,以精致打造品牌,成為人們的共識。
古代精致賞石的濫觴
精致賞石的概念,與中國“文房”的開端和古典家具的演變,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南唐后主李煜(937~978)收藏甚豐,所藏書畫,均鈐以“建業文房之印”,這是中國“文房”的濫觴。李煜擢李少微為硯務官,以歙石精制“南唐研”,并選奇巧靈璧石為“研山”,成為“文房清玩”中的“石玩”。
中國是個席地而坐的民族,受胡文化影響,晚唐、五代時期,“胡床”使用日多,垂足而坐漸成習慣。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出現五次,三坐兩站,其中一次是盤腿坐在椅子上,顯示出席地而坐的痕跡。北宋承襲了南唐文化,椅子功能日趨完備,垂足而坐成為主要方式。由于視線的升高和功能的需要,文房中的幾、架、桌、案也相應升高定型,精巧奇石和其他文玩一起,在其發端時與家具演變契合,穩居于文房之中、幾架之上。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說:“怪石山而成峰,可登幾案觀玩,亦奇物也。”晚明文震亨《長物志》說:石“小者可置幾案間,色如漆、聲如玉者最佳,橫石以蠟地而峰巒峭拔者為上”。這種陳列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當代賞石的精品意識
文玩行中“不是精品不動心”的說法,早已是藏家的共識,藏石也不例外。文房藏石以精致、小巧為原則,有收藏、傳承價值,才有投資價值。藏家淘寶一要有“眼力”,二有“定力”,否則就難以成為“藏家”。商家經營奇石,要有各種檔次貨品,以應付各樣顧客,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以精致奇石為經營方向。經營中低檔石頭,即使隨來隨走,也只是掙個挑費錢,到頭來兩手空空,沒留下什么像樣的東西。精巧奇石是招牌,能吸引人們駐足欣賞,遇到藏家又是聊天的話題,可以聚集人氣,售出可以有豐厚的回報。同時也能提升自身的鑒賞水平,一不小心,自己也成了半個藏家。
文化品牌與市場
文化早已成為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與政治、經濟、軍事成四分格局。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出現了一個新概念:軟實力。文化被認為是軟實力的核心,其中有兩個標準:一是在軟實力范疇,文化具有主導性;二是在硬實力范疇,文化具有先導性。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成功的產業需要極高的知名度。文化有強大的影響力,文化可以鑄造品牌,而品牌是無形資產的載體。品牌有三度:知名度、美譽度、信任度,文化品牌的成功就是市場與效益的輝煌。
文化是最重要的市場競爭資源,這里包含兩個方面:
1.自然界的石頭,如果不能進入文化狀態,永遠只是普通石頭。筆者曾經考察過許多石頭產地。靈璧的白馬村現在流傳著這樣的話:“白馬有形,價值連城;白馬有洞,價格要命。”而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村民將容易破壞的,有形、有洞的白馬紋石砸碎,抹墻,鋪路。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在泉州建鋼磚廠,將華安新圩鯉魚灘最優等的九龍璧美石,運到工廠粉碎,做制磚原料。而當地村民,只能掙到微薄的搬運費。由此可見,抽去文化內涵,石頭不過是價值很低的材料而已。
2.商家、市場要打造精致賞石的文化品牌。
精致賞石市場,受到藏家、商家、管理者一致的青睞。世間任何事物,功夫皆在其外,石頭市場也自在其中。文化本身就是生產力。市場的管理者,要組織好奇石市場的培訓、講座、鑒賞、展銷、拍賣、宣傳等各種文化活動,以文化為推手,一波高于一波地推動,不斷提升品牌的品質,使市場走向成熟與穩定。
精致賞石的文化牌,是中華民族傳統賞石文化的金字招牌,具有綿綿不絕的韌力。練好石頭以外的文化功夫,必將創造出越來越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