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來到杭州,車在路上行進,越靠近西湖,綠蔭越濃,到了南山路,幾乎看不到天空了,整條道路是一條拱形的綠色通道,人和車都被濃濃的綠包圍著。西湖周邊道路的行道樹,多是種植了五六十年的大樹,經歷了多年的風雨。仔細觀察,很難找到一棵形態完美的,有些楓楊和法桐甚至只剩下半棵。但是,它們站在一起,守望著城市的歷史變遷,讓人感覺自然,給人帶來舒適,這就是美。我們需要這樣的林蔭道,需要樹和樹“手牽手”為我們遮蔽烈日。
盡管行道樹對于城市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做了很多年的綠化設計,筆者對于行道樹仍有很多無奈。首先是樹種選擇。從科學的角度講,做道路綠化設計時,行道樹應該是不需要設計的。因為伴隨著全國園林城市和生態城市的建設和評比,大部分城市乃至有些縣城,都花錢請專家做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詳盡的調查,厚厚的文本,科學的規劃,其中必定有一個分項是關于城市道路綠化的,必定對城市的行道樹樹種選擇及分布作了科學的規劃,而設計人員只要在規劃的前提下作出選擇即可。然而事實上,我所接觸的項目中真正能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為指導,實施綠化設計方案的少之又少。更普遍的是領導的個人意識做決定:領導喜歡香樟,就用香樟,領導喜歡常綠,就要常綠,還要編一些所謂科學的理論,為領導的個人喜好作支撐。
其次,一條道路幾公里,行道樹少則幾百棵,多則上千棵。城市道路改造時,往往以路面拓寬或者市政管線改造為由,將現有行道樹移走。有些人會說,這些樹并不是要砍掉,而是移到更合適的地方,科學地加以利用。事實上,對于樹木,最科學的利用就是原地保護。常言道:人挪活,樹挪死。樹是依賴根系扎在土壤里吸收水分和養分而生長的,移栽會對樹木特別是大樹,造成很大的傷害,其恢復的速度因各種條件而異,樹種、樹齡、移植季節、養護措施等,少則一年,多則數年,都不一定能恢復到原來的生長狀態。不僅如此,以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城市道路的改造周期是4至6年。依這個“節奏”,樹種下去之后剛剛進入旺盛生長狀態,就又要被“移栽”。長此以往,人們只能看到道路兩旁的大樹,而無法享受到濃蔭。
所幸的是,近幾年蘇州高新區道路綠化改造中,原有胸徑20厘米至30厘米的行道樹得到了很好保護,在道路市政改造方案階段,就充分考慮保護行道樹。道路拓寬時,將原先位于人行道上的樹木規劃到機非隔離帶里,在市政施工開始前,用草繩將樹干包裹,提前做好保護工作。
第三,行道樹管養不夠科學。筆者不禁聯想起幾個月前蘇州鬧得沸沸揚揚的法桐風波,十全街、公園路、十梓街上的數百棵法國梧桐在幾天之內被修剪得只剩下主干,筆者不想用“光禿禿”來形容這些樹,因為這個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而是希望能盡量站在中間立場去表述這件事情。支持方和反對方各執一詞,但事實是,法桐已被修剪,爭議也枉然,今夏的蘇州,又少了幾條林蔭道。
法國梧桐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行道樹樹種,在很多年以前,就因為每年一次的飛絮影響人的呼吸道而備受爭議。但幾十年過去了,上海的法桐還在,南京的法桐還在,杭州的法桐也還在,而蘇州法桐的陣地卻越來越小。綠化管理部門解釋說,對法桐進行重度回縮修剪,不是破壞,而是為了保護。但是,誰見過上海、南京、杭州這樣修剪法桐?上海有一支非常年輕而又專業的行道樹養護隊伍,每年都會對道路上的行道樹進行修剪,修剪后的樹木非常漂亮,健康而有活力。
科學規劃城市行道樹,對原有樹木作充分保護和養護,是園林工作者的職責。對于地球,我們比其他村民更多一份責任,因為我們的工作是種樹添綠。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每座城市都能有越來越多的林蔭大道為人們送來清涼。
(作者單位系蘇州金螳螂園林綠化景觀有限公司綠化所)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