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首例依靠雨媒傳粉植物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科研人員范旭麗等人發現,附生蘭科植物多花脆蘭的雨水傳粉機制不同于蘭科植物中已知的自交機制,是有花植物中第一例真正意義上的雨媒植物。該發現回答了學界一直以來對“雨媒”這一傳粉形式是否存在的質疑。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植物學紀事》。
據范旭麗介紹,對于有花植物來說,花粉在花藥和柱頭之間的成功傳遞是有性繁殖中最重要的環節。1950年,科學家曾在法羅群島觀察到幾種植物用雨水作為傳粉媒介的現象。從此,“雨媒”作為一種傳粉方式被記錄和廣泛提及,并被認為是由于傳粉昆蟲缺乏而產生的一種繁殖保障機制。
然而,此后的普遍觀點認為,雨水對蟲媒植物的傳粉非常不利,一些學者對“雨媒”傳粉形式的真實性也提出了質疑。此后的研究都否定了雨水傳粉的真實性。
自然界是否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雨媒植物呢?
“終于,我們在對西雙版納石灰山雨林常見附生蘭科植物多花脆蘭的研究中發現了這種有趣的雨水傳粉機制。”范旭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我們發現多花脆蘭進化出了適應雨水傳粉的花部特征,如花序直立、花朵交叉排列、向上開放,花瓣肉質厚實有彈性,特殊的合蕊柱結構等。這些特征使得它在雨滴打擊下,能夠將花粉團翻繞270度,越過蕊喙,直接落入柱頭窩,完成自花傳粉。”范旭麗說。
同時,雨后的調查發現,花粉塊的移除率和沉降率分別高達72%和60%;在對野外17個不同地點95個花序人工遮雨處理后,該植物平均結果率僅為3.47±0.78%,顯著低于同期對照的自然結果率24.88±1.37%。這些結果都表明雨水傳粉對多花脆蘭的結實起著重要作用。
編輯:dada
相關閱讀
英研究人員首次在植物中發現稀有礦物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一些虎耳草屬(Saxifraga)高山植物的葉片可以產生稀有礦物球霰石,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志》上。【詳細】
生動綠意場景:家庭微景觀設計
一株綠色植物能為家居注入新鮮的氣息,而現在的綠色植物景觀設計也愈發新奇多樣,在玻璃花瓶/花盆之中,什么樣的微型景觀都有可能出現。9款家庭微景觀設計,為家搭建一處生動的綠意場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