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計劃斥資近50億 把南部地區天然森林引入城
“綠橋”工程治污方案已進行可行性研究,計劃投資46.8億
9月11日,記者從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獲悉,蘭州市擬實施“綠橋”工程,將南部地區的天然森林按每年1公里的速度逐漸引入城區,減弱城市上空的逆溫層,減輕大氣污染。目前“綠橋”治污方案已由中科院寒旱所等單位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正在進行項目研究匯總,下一步將向市委、市政府專題匯報。
構想:將天然林區與市區森林綠地對接
由于特殊的地形與氣候條件,蘭州市大氣污染十分嚴重,位列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列,除了工廠排放污染物較多之外,蘭州市南北區域間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植被類型也是導致蘭州市空氣污染嚴重的另一重要因素。
據分析,在城市南部地區(馬啣山、興隆山、阿干鎮、關山等地區)擁有大面積的天然森林,面積約為113.5萬畝,林緣線長達100公里左右,形成區域“冷湖效應”;而北部地區為大面積荒漠化植被,形成“熱島效應”。這種溫度效應差的存在,形成了蘭州市區域間的風場。
而蘭州南部山區林緣線距離環城的南北兩山綠化圈之間形成了一條約5-15公里的森林斷帶,這條斷帶隔斷了天然次生林區及其森林環境向城市延伸的路徑。如果能擴大南部地區的森林面積,將南部天然林區與市區森林綠地對接起來,從而加強區域“冷湖效應”,增大南北區域間的溫度場差,進而強化區域風場,就可以加快城市污染物的擴散,這將從根本上達到減輕蘭州市大氣污染特別是冬季空氣污染的目的。
實施:計劃投資46.8億元營造人工林
“綠橋”工程是在蘭州城郊南部天然森林與南山人工林之間的斷帶區內實施生態工程,通過營造“綠橋”將森林引入城市。從天然森林林緣線開始,在斷帶區內營造人工林(包括產業經濟林),一直向北擴展延伸,與南北兩山工程區連成一片。范圍東起榆中縣城南部天然林緣,向西至和平鎮沿下紅溝北延至黃河南岸;西至西固區宣家溝(岸門);南至蘭州行政區界;北至南山山腳線。共涉及4個縣區的18個鄉鎮街道、138個村、46807戶、18.7萬農業人口,需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生態工程58萬畝。該項目預算總投資46.8億元。
推進:因地制宜恢復植被打通“綠橋”
由于該區域地形復雜,地類涉及耕地、宜林荒山和石質荒山,在“綠橋”工程實施過程中,規劃采取因地制宜,堅持宜林則林、宜封則封的原則進行工程建設,其中耕地部分,規劃在前山耕地適宜區實施有效的退耕還經濟林工程,所選經濟林樹種以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的鄉土樹種為宜。在后山耕地適宜區實施退耕還生態林工程;在宜林荒山部分采取相應的工程造林措施,依據立地類型,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建森林生態系統;人工灌木林地改造部分通過林分改造措施,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灌木林覆蓋度為目標。
而鄉村道路部分涉及榆中蘭山-皋蘭山公路、阿干公路、蘭臨高速、金溝-關山林區公路。這些公路多呈南北走向,是連接天然林區與兩山綠化造林區的主要通道,也是“綠橋”工程實施的重點部分。通過實施重點道路綠化工程,與耕地、宜林荒山、人工灌木林地部分集中連片,形成規模,使綠化后的道路真正具有連接天然林區和兩山綠化區的橋梁作用;在不適宜進行造林的部分石質山區,進行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措施,進一步加強管護措施,從而使森林植被徹底恢復。
效應:打通“綠橋”改善市區大氣環境
實施“綠橋”的意義將顯現在哪里?針對造成蘭州市冬季大氣污染嚴重的客觀氣象條件,規劃設計了十種不同的植被狀況試驗方案,模擬分析了蘭州市轄區南、北部不同綠化方案對蘭州市區風、溫場的影響,發現蘭州市轄區南、北部綠化對蘭州市區近地面風速的影響受大尺度天氣背景的影響明顯,其中南、北部同時綠化可減弱蘭州市區白天脫地逆溫和夜間貼地逆溫強度,改善市區大氣擴散條件。通過對比兩種植被格局下大氣中PM10濃度的差異,闡明雖然綠化對蘭州市局地風場改善有限,但植被通過其生態凈化作用,將使市區大氣環境質量有一定改善。
編輯:wenwe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