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造林助力生態中原“綠色增長”
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林業責無旁貸。實現中原經濟區“兩不犧牲”,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林業重任在肩。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當中原兒女飽蘸丹青筆墨,在層巒疊嶂的山峰盡情揮灑綠意,在奔涌流淌的大川河渠浣碧凝翠,中原林業勇立對外開放“潮頭”,以大開放,大視野,大思路,大手筆,成功引入外資“活水”,優化了“土生土長”的造林方式,為秀美山川增色注入強勁的技術創新動力,融入先進的經營管理活力,農民“綠色收入”在增加,中原“綠色增長”在加速。
眼光有多遠,襟懷就有多寬廣;舞臺有多大,風景就有多靚麗。緊抓“打造對外開放高地、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戰略機遇,進一步深化林業外資合作,一個日益“國際化”的綠色中原,正緩緩舒展開她美輪美奐的生態“芳容”。
“綠色增長”呼喚造林“國際化”
單純的GDP增加不等于社會進步,綠色增長,你貢獻了嗎?
當下,生態環境正逐漸替代物質生活,成為衡量人們幸福的重要標準,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重點合作領域,也日益向綠色經濟轉變。綠色增長,已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在此背景下,由于發達的林業可以為實現綠色增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綠色能源,因此,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國政府莊嚴的政治承諾。
2011年9月,在北京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上,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加強區域合作實現綠色增長》的講話,強調了林業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加強林業合作的意見。
“生態文明是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標志。在開放型林業的大勢所趨下,以領導方式轉變促林業發展方式轉變,擴大林業對外開放,以外資造林項目為抓手,帶動全省造林綠化與國際"接軌",進而提升林業發展質量效益,顯得尤為迫切。”省林業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劉有富說,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增長是中原經濟區“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應對林業碳匯、低碳經濟、氣候變化、生物質能源、清潔發展機制、森林認證等國際林業熱點問題,推動林業發展“國際化”,我省一直在行動。
多項創新“優化”傳統造林模式
長期以來,以“政府花錢買苗木,群眾集體植樹,林場職工管護”為主要模式,我國“土生土長”的植樹造林運行方式較為粗放,一些地方“年年植樹不見林”。
相較而言,外資造林標準高、程序性強、管理嚴格、成效突出。
如何保證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林業外資項目,并通過外資造林“窗口”樹立起“河南品牌”,吸引更多項目落戶中原?近年來,我省林業部門進行了有益探索,實現了多項創新。
項目造林“合同制”,讓每個造林實體都成為法人。在外資造林項目中,通過層層簽訂轉貸協議和貸款合同,把群眾參與外資項目的“責、權、利”固定下來,解決了群眾最關心的債務、林地使用權、收益分配等問題,激發了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保證了項目建設的成效。項目完成后,按照“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結合農民意愿,實行分戶經營、股份經營或集體經營,保障了農民的權益。
資金管理“報賬制”,讓每個造林環節都遵章而行。外資造林項目均制定了科學詳盡的目標計劃,凡是無造林設計、造林成活率不達標、不符合造林標準要求的,一律不驗收、不報賬、不撥款。在資金管理上,堅持“投入有償制、支付報賬制、使用專項制”,資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掛鉤,改變了過去造多造少、造好造壞、活與不活差別不大的粗放管理方式,有效避免了資金投入風險,比較效益提升。
經營模式“多樣化”,讓每個項目區效益最大化。各級外資造林項目辦將項目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在高標準完成570萬畝用材林、109萬畝干鮮果經濟林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社會林業、混農林業、立體林業等現代林業模式,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明顯提高,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贏”。
造林技術“高規格”,讓每個項目迸發強勁生產力。各項目縣推行“定點供種、定點育苗、定向供苗”的育苗辦法,用材林蓄積生長量提高了30%—150%。結合外資項目,開展了上百項科學實驗研究,營造了近萬畝實驗林和十多萬畝的示范林,取得了十多項省、部級科研成果,推廣了40多項科學技術,各級培訓達93.7萬人次,為項目管理人員和農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外資造林"優化"了"土生土長"的造林模式,國際化新鮮血液的注入,必定會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加快林業生態建設、實現綠色增長賦予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有關專家如是評價。
外資“活水”增綠中原679萬畝
“原來經常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自從搞了項目林,這種情況少多了!”信陽市平橋區邢集鎮高堰村老虎洞林場的一位林農說。
他所說的項目林,是世行貸款“森林資源發展和保護項目”。該項目在平橋區沿淮河岸邊營造項目林1.5萬畝,不但幫助抵御了汛期河水的強烈沖擊,而且使進入淮河信陽段的泥沙量比項目實施前年均減少57%,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30%以上。
這,只是全省外資造林生態成就的一個縮影。
省林業廳項目辦主任馮慰冬介紹,1990年我省林業對外開放以來,先后組織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森林資源發展和保護項目”、“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林業持續發展項目”,亞洲銀行貸款“豫西農業綜合開發林果業項目”,日本政府貸款“河南省造林項目”,中德財政合作“河南省農戶林業發展項目”和日本援助的小淵基金項目等10個大型林業外資項目,涉及全省18個省轄市的100多個縣(市、區、場),協議資金達21.07億元,其中外資12.16億元,共完成造林679萬畝,使項目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了1.8個百分點。
如今,枝繁葉茂的項目林生態效益初現。監測顯示,項目林每年可固碳約170萬噸,提供氧氣約390萬噸,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庇護農田、凈化大氣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wenwe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