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生態用地下降 綠化生態系統土地緊缺
上海的生態用地近年來降幅明顯,如不加以控制,城市的生態資源將嚴重不足。在滬開幕的2012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區會議上,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規劃生態用地總面積達3500平方公里以上,但近年來可用于建設綠化、生態系統的土地資源緊缺,既有的生態系統也面臨分布不均衡、缺乏系統連通性、整體生態效益較差等問題。
降幅明顯 分布不均
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張浪說,據統計,2005-2009年期間,上海生態用地降幅明顯,年均降幅占陸域總面積的1.5%,“如不控制,城市生態資源將嚴重不足。”已有的生態網絡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張浪舉例說,各大型綠地與眾多小型綠地、內外環線綠地及道路綠地之間缺乏系統的連接,這就可能導致動物遷徙路徑被阻斷,無法完成遷徙會影響動物的繁衍生存。
此外,申城的生態用地分布不均衡,生態資源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崇明三島和南部的青浦、松江、金山、奉賢、浦東新區南匯一帶,占全市的比重達84%,近郊區和城市建成區生態用地比重明顯較低;生態綠地建設與城市空間結構發展不協調,各類生態公園分布不均,服務半徑過大,部分地區還存在綠化服務盲區,即基本沒有綠化。
劃定控制線,保障生態安全
張浪介紹,為了守住生態用地,保障城市基本生態安全,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上海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和合理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城市實際情況劃定了生態保護范圍界線,規劃生態用地總面積達到3500平方公里以上。
據悉,為控制建設用地,上海對各類區塊內允許設置的土地使用性質、允許兼容的土地使用性質和禁止的土地使用性質進行規定,對區內森林覆蓋率、生態控制區面積進行比例劃定,在建設用地集中區域建立生態控制區內,并對生態控制區內建筑高度、綠地率進行規定。具體來說,通過基礎生態空間、郊野生態空間、中心城周邊地區生態系統、集中城市化地區綠化空間系統四個層面的空間管控,維護生態底線。
申城人均公共綠地達13㎡
據介紹,上海的綠地建設在規劃思想認識上經歷了從“水泥森林”到“園林城市”再到“生態良好型城市”的轉變。在綠地系統規劃方面經歷了從“城市中的綠地”到“綠地中的城市”的突變。目前,申城已基本形成“環、楔、廊、園、林”的綠地格局。
張浪介紹,所謂“環”指的是外環、郊區環兩大主要環城綠帶,新城、新市鎮周邊綠化形成次要的郊區城鎮環;“楔”是指一些楔形綠地;“廊”指的是道路、水系沿線綠化和城郊一些走廊狀的綠化;“園”是指各類大中小型的公園綠地;“林”指的是郊區林地。
據悉,截至2011年底,上海的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8.15%和12.5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全市擁有公園156座。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江西公布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
江西省林業廳30日對外公布該省2016年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大數據。2016年全省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為14951.34億元。本次評估結果與2011年評估結果比較,僅森林的生態效益就增加了1863.22億元,增幅23%【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重慶豐都:47公里長江兩岸實現綠化全覆蓋
“現在的長江豐都段兩岸,都被郁郁蔥蔥的林木覆蓋了,看不到一塊裸露的田土。”10月17日,說起長江兩岸的生態環境變化,豐都縣林業局產業中心主任潘登科十分自豪。近幾年,豐都補“天窗”、接“斷帶”,經濟林與生態林建設并重,縣境內47公里長江兩岸基本實現綠化全覆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