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北京增房山、大興兩區
原本的荒山,如今已是茫茫林海;原本靠山吃山的農民,開始以山養業。自2000年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北京的生態環境大為好轉。昨日,市發改委表示,目前北京市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正在緊鑼密鼓編制中。
據介紹,根據國家規劃,北京市二期工程區的范圍在一期工程門頭溝、昌平、平谷、懷柔、密云、延慶6區縣的基礎上,增加了房山、大興兩個區。
一期工程累計投入49.2億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從2000年開始試點,2001年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
據介紹,一期工程累計投資49.2億元,主要目的是通過植被保護、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移民等措施,將工程建設區域劃分為水源保護區、深山綠化與水土保持區、淺山景觀生態區、風沙荒灘治理區。
沙塵天減少沙化程度減輕
沙塵天氣減少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成效。
據工程區內8個沙塵暴預警監測站22個氣象站最近10年連續監測數據顯示:86%的監測站監測到的就地起塵揚塵呈減少趨勢,其中45%監測站呈明顯減少趨勢。
同時,在工程區域內,沙化程度減輕,蓄水保土功能明顯增強。
市發改委表示,多年的治理,工程區綠色休閑方式漸成主流。工程建設打造了“百里一條川”、“百里山水畫廊”、“雁棲不夜谷”、“九曲十八彎”等一批生態旅游資源精品,重現了郊區“小橋流水人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據統計,2009年接待游客比2000年增加2000萬人次,增幅達63%。
■背景
二期工程總投資877.92億
我國為進一步減輕京津地區風沙危害,構筑北方生態屏障等需要,我國將實施建設期從2013年—2022年為期10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總投資達877.92億元。
2012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決定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工程區范圍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區、市)的75個縣(旗、市、區)擴大至包括陜西在內6個省(區、市)的138個縣(旗、市、區)。
據了解,影響京津地區的沙塵源區及路徑主要有西北路、北路和西路三條,分別占影響京津地區沙塵暴發生頻次的50.8%、29.5%和19.7%。
4種方式安置生態移民
■追訪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實施過程中,形成了整村遷建等四種生態移民模式。而這些人的收入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整村遷建模式,是把原本分散、偏遠、危險的自然村集中搬到相對安全平坦的地方統一建新村。其中又以就近區域內遷為主,這種方式不改變原有土地、山場的承包關系,使農民能在生產資料和就業上得到保障。市發改委表示,以延慶縣千家店鎮生態移民為例,這里已實施移民搬遷1933人,村民“飲水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居住環境差”等問題得到了解決。
●山川合并模式,則是山上村莊與平原村莊自愿合并,山上的農民轉移到山下,資源也劃與山下村共有,農民享受同等待遇。其中,懷柔區琉璃廟鎮將原來居住在險區的三岔、西灣子、西坡根、東坡根4個自然村的險戶78戶、226口人合并到西灣子主村。搬遷后,這里建設千米葡萄長廊,還有200畝的葡萄園,堪稱“京北吐魯番葡萄產業一條溝”。
●部分遷建模式,即把村內危險房屋拆除,在安全地區新建房屋。這種方式大多是把移民與市里舊村改造政策相結合。
●分散投靠模式則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政策引導由農民自主選擇新的居住地點。選擇這種方式的農民,大多是具備一定經濟實力、有的在縣城已購買房屋或是子女已在山下就業。
編輯:wenwe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