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園林民企“點泥成金”
污水處理廠沉淀池中烏黑發臭的污泥,經過生物發酵、腐熟等工藝流程后,就奇跡般地轉化為優質園林綠化有機肥料。由東莞本土園林企業圣茵公司研發的“年消減10萬噸以上城市污泥產業化項目”,近日獲得國家發改委13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并將在下個月舉行的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上同戰略合作伙伴簽約。此項技術被認為開了市政污泥資源化利用的先河,市場前景廣闊。
污泥來自污水處理廠
位于廣深高速公路道滘鎮大魚沙段一側的圣茵公司廠區,遮陽棚下,黑色的污泥堆成1米多高的條垛形。“這些污泥來自污水處理廠,添加了微生物菌種、營養液之后,再經過10天左右的自然發酵,就可以用來制造有機肥了。”圣茵公司技術負責人張別魚介紹,以往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副產品主要采取填埋等方式進行處理,不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也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在加工車間,圣茵公司技術合作方、農冠生物科技負責人陳福元向記者展示了以市政污泥為原料的有機肥成品,這種肥料已經聞不到污泥特有的惡臭味。陳福元表示,采用新型無害化高效發酵腐熟設備,可以殺死污泥中的有害菌、草籽等。對于已經自然發酵過的原材料,一天時間即可將其轉換為成品有機肥,每臺設備日產肥料30噸左右。
8年研發耗資1600余萬元
“我一個做花卉園林工程的,轉向市政污泥處理,起因是為了解決自己公司的用肥問題。”圣茵公司董事長周世明說,公司以往使用外購的復合肥,僅此一項每年就需要投入一兩百萬元。2004年,她開始嘗試將污水處理廠清理出的污泥用作花肥,她聘請中國農科院教授擔任項目負責人,主攻城市污泥資源化利用課題。
“隨著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感覺自己也陷入到爛泥坑里,拔不出腳來了。”周世明表示,從制出第一批有機肥到得到市場認可,她的團隊共耗時8年,研發花費達1600余萬元。2011年5月,圣茵公司研發的“城市污泥無害化與資源化利用一體化技術”通過廣東省科技廳成果鑒定,取得相關技術專利5項,今年又獲得國家發改委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備選項目的13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圣茵跳出了“泥坑”。
在11月份將舉行的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圣茵公司將同臺灣大自然環保科技公司、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簽約,為市政污泥資源化利用打開更大空間。
小賬本
污泥有機肥省錢超2/3
“這兩年我們在綠化養護工程中,使用污泥加工的有機肥比例占到70%以上,節約用肥開支超過2/3。”周世明表示。“與市場上每噸2000元至4000元的復合肥相比,市政污泥加工成的有機肥價格優勢十分明顯,每噸售價僅為400元至600元左右。”圣茵公司技術負責人張別魚說。
專家說法
污泥轉換有機肥有賴政府扶持
中國農業大學生態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李季指出,全國有污水處理廠3000多座,日常產生的市政污泥處理率僅20%左右。市政污泥較多采用的處理方式為填埋、焚燒、生產沼氣、堆肥等,相對于前幾種方式,堆肥處理成本較低,而且可以實現資源化循環利用,增加土地的有機質。目前,市政污泥轉換為有機肥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只要是來自生活污水的污泥,就不用擔心轉換的有機肥重金屬超標問題,應用前景廣闊。但該項目的推廣有賴于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僅靠企業投錢很難快速做大。
編輯:wenwe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