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園林局積極召集下,來自各方的5位專家,對千年古銀杏展開“會診”。5名專家分別是:中國銀杏研究會會長、著名銀杏研究專家、揚州大學教授陳鵬,揚大資源環境學院土壤肥料專家趙海濤,原園林局高級工程師孫如竹,白蟻防治中心白蟻防治專家周一平,城市與綠化專家、研究員級工程師孫桂平。
專家現場“會診”
古樹表象存在3點問題
但暫時不會有生命危險
專家組一行先來到石塔寺,實地查看千年古銀杏的生長狀況。陳鵬表示,整體看下來,千年古銀杏暫沒生命危險。銀杏本身生命力很強,而且是長壽樹種,外地有近4千年的古銀杏,至今都生長很好。
陳鵬說,雖然暫時沒有生命危險,但就生長表象來看,目前還是有一些問題的。表象所呈現的問題有3點,一個葉片太小;一個果子雖然干了,但落不下來;一個葉片黃得不正常。
孫如竹說:“從目前來看,這棵千年古銀杏在我這一生,養護到位肯定是死不掉的。我退休后接手古樹名木調查時,它長得很好的,而且10多年來一直很好,我每年都給它施豆餅肥,但今年突然發現它不怎么好了。”
趙海濤看了千年古銀杏的生長環境后說,古樹周圍的土壤很板結。這個觀點也得到孫如竹的贊同,“這個我曉得,確實很多年沒翻過地了。”
周一平談了白蟻防治方面的情況和看法,他說,好幾年前,白蟻防治中心就發現千年古銀杏受白蟻侵害,自從發現后,一直以來堅持白蟻防治,到現在基本沒有或很少有白蟻了。
孫桂平說,從千年古銀杏所生長的環境來看,它就像一個大盆景。植物歷來就有一個說法,葉落歸根,葉子長到哪,根系就延伸到哪。從千年古銀杏樹冠來看,樹冠延伸到機動車道上,按正常而言,它的根系也應該拓展到機動車道上,但由于地面水泥硬化的緣故,硬化地塊下面的根因為難以透氣,可能出現腐爛的現象。
專家分析“病因”
古樹營養不良3大原因
果實多,土壤板結,燈光照射
專家組現場為千年古銀杏“把脈”后,一起來到蜀岡西峰市綠化養護管理處,開了一個座談會,會商病因和救治方案。
第一個病因是果實太多。這樣一棵上千年的古樹,結了那么多果實,很傷“身體”。樹跟人一樣,再苦再累再過得不好,只要有一口氣在,也會把子女(果實)養大成人。古銀杏掛果后,會千方百計把養分輸送到果實上去,但它養分不夠,因此果實雖然多,但很小,而且果皮發白發干,但掉不下來,其實它也想果實落下來。
第二個病因出現在土壤方面。目前看到的情況是土壤板結,而板結的土壤肯定影響植物的生長。
古銀杏周圍很少有人上去踩踏,為何土壤會板結呢?專家解釋,古樹周圍車流量大,車輛震動影響土壤結構;另外,下雨也會讓土壤板結,雨水會堵住土壤之間的空隙。兩個原因,加上多年沒有疏松,土壤就板結了。
第三個病因是古樹周圍燈光。一到晚上,路燈、景觀燈都打開了,燈光照射下,古樹同樣有比較旺盛的生理活動,本該休眠的時候不能休眠,有“寅吃卯糧”的問題。
所有這些病因,導致的結果就是千年古銀杏營養不良。
專家開出“處方”
6大決議多管齊下治療古銀杏
結合冬季養護救治古樹名木
陳鵬說,千年古銀杏是揚州市的城標,是揚州古老文化的靈魂,全省甚至全國的游客,來揚州都會看到這棵樹,無論如何不能死。座談會上,專家從翻耕土壤、定期施肥、剪枝減耗等6個方面,形成千年古銀杏救治六項決議。
座談會上,園林局請趙海濤專門負責測定千年古銀杏生長土壤的理化特性,包括土壤有機質(土壤肥力)、PH值、微量元素含量、含水量等。趙海濤說,他會盡快先采樣,然后在辦公室試驗。因為項目多,大概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市園林局綠化辦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會結合冬季養護,盡快展開對古樹名木的救治工作。
【新聞附件】
救治千年古銀杏6大決議
1.限制掛果
盡量讓古樹少掛果,掛果后摘掉一些。
2.翻耕土壤
要把古樹周圍的土壤翻30-50厘米。銀杏是深根系樹種,翻50厘米是看不到根系的,因此不會傷害到根系。上面10厘米的土壤層翻起來后放置一邊,這層土壤雖然板結了,但腐殖質較多,可以先翻起來,拌一點肥料,當基肥用;下面的土壤層翻起來后,也放在一邊,把拌有肥料的上層土壤鋪到下面去,這樣上層土壤和下層土壤換個位置,有利于根系營養吸收。
同時,為了預防土壤板結,翻耕后在表土上鋪一層有機質,如松樹皮等,這樣雨就不會直接打到土壤上了。
3.冬天保暖
跟人一樣,古樹樹齡大了,身體抵抗力相對較差,因此要保暖。具體方法是刷“石硫合劑”,用生石灰、硫磺一起熬制,熬制時加一點鹽(有輔助作用),不僅可以保暖,還可以殺蟲卵(防樹干上有蟲卵),每年都要刷。
4.定期施肥
銀杏根系生長一年有3個高峰期,第一個是2月份,根系開始生長,這個時候土壤必須要有肥料,沒有肥料營養輸送不上去,所以要施基肥。
第二個生長高峰期是6月份,這時要施速效肥,如氮磷鉀,也可以施少量的化肥,因為這時候古樹生長速度非常快。
第三個生長高峰期是7月和8月,這時最好施葉面肥,主要是噴“磷酸二氫鉀”,用千分之二的磷酸二氫鉀加千分之一的尿素,要傍晚噴,因為這個肥料有“燒”的感覺,太陽下山了,溫度降下來了,噴肯定沒事。一般10天噴一次,一個月3次也就夠了。
施肥上只要做到這3條,葉片會長大,葉色發黑發亮。
5.剪枝減耗
向下掛、小的枝條要修剪掉,減少養分消耗。
6.“掛水”給養
配置專門的營養液,為古樹“掛水”。
【相關調查】
記者及護樹志愿者調查發現,部分產權單位對古樹名木養護不力——
古樹名木養護
盼“揚州標準”
出臺養護復壯規范,各產權單位嚴格按此操作
閱讀提示
1
暗訪
部分古樹平時缺少養護
“養護?平時就澆澆水吧,很長時間沒人過問。”對“護樹志愿者”問及園中的古銀杏是如何養護的,市區一家單位的工作人員坦陳,按照產權規定,那棵古銀杏是屬他們照顧和管理,但平時不知如何養護,也多是感覺到旱了時澆些水,平時也沒怎么照顧這棵古樹。
本報“護樹志愿者”張先生,這段時間,和其他幾位志愿者對市區分布的古樹名木的產權單位暗訪發現,很多產權單位稱平時不知如何養護。
“有些產權單位還好,有些單位,對于其負責管理的古樹名木,壓根就不過問。”張先生說,3天中,他對市區60多棵古樹名木產權單位的暗訪結果并不樂觀。甚至有的產權單位稱,對所管理的古樹名木,大半年不過問是常事。
張先生稱,有一棵古樹名木圓柏死掉了,他去暗訪時,管理人員卻告訴他,那棵樹長勢不錯,院中的古樹名木一棵都沒死,這令他很吃驚。“古樹死了那么久,管理人員居然不知情,可見平時是如何養護的。”張先生說,每一棵古樹名木死掉,都是一個損失,但仍沒引起相關產權單位的重視。
2
調查
“不知如何養護”成理由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于古樹名木的特殊性,責任單位或個人對其依法享有所有權和收益權,并同時負有保護和養護的義務。揚州400多棵古樹名木中,除了少數屬市區綠化養護隊負責養護外,大多數古樹名木分布在幼兒園、景區、居委會等各單位院內,由這些單位平時進行必要的養護管理。
那么,日常生活中,一些產權單位緣何不對所管理的古樹名木進行必要的養護?連日來,記者和部分護樹志愿者對此調查時發現,10多家古樹名木的產權單位和個人之所以沒有對所管理的古樹名木進行養護,“不知日常如何養護”竟成了不少產權單位的理由。
“我們是賓館,沒什么人懂樹,平時澆水之類的,我們還能做,對古樹養護,我們還真不知該怎么做。”市區一家賓館的相關負責人面對院中幾近枯萎的古樹告訴記者,因欠缺必要的養護知識,平時澆水他們都不知澆多少,更別說施肥了,平時也就是任其“自生自滅”。
參加本報調查的護樹志愿者梁吉林表示,對日常養護古樹名木,一些產權單位的積極性雖然很高,但卻不知如何去做。“一些古樹名木在學校內,但學校平時對日常綠化養護得到位,卻對古樹不知如何‘下手’。”護樹志愿者陳女士說,有一次她去學校接孩子,見一棵古樹枝干枯了不少,詢問學校的綠化養護工,養護工稱不知古樹“病”了,因為他不懂。
3
數據
全國古樹每年消失2%
“揚州每年春夏秋冬,都會組織人員對全市的古樹名木生存現狀進行調查。”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初,市園林綠化部門就對市區統計在錄的438棵古樹名木生存現狀進行了調查,且每一棵古樹名木,都有相應的調查編號和調查表,如石塔寺邊的唐代千年古銀杏,調查編號為280,當時的生長情況中就記載:“有較少枯斷枝。”
但在采訪中,原園林局高級工程師孫如竹表示,單靠每年的季度性檢查來發現古樹名木的生長情況還不夠,最關鍵的還是在于平時的日常養護管理,日常養護管理到位,統一復壯操作和定期檢查跟上,古樹名木在生長過程中,一般不會出大問題。
有數據顯示,古樹名木作為現代城市的綠色文物、活化石,全國古樹名木正在以每年約2%的速度消失。據了解,除了極個別樹種和自然災害原因外,古樹名木的自然死亡率應該很低,但每年以這樣的速度消失,有專家表示,這與平時日常養護中的人為不當因素等有一定的關系。
“我通過對比后發現,揚州已有部分古樹消失了!”護樹志愿者陳女士通過參照2004年江蘇省建設廳發布的江蘇省城市古樹名木匯編中的揚州古樹名木分布情況,進行實地探訪和對比后發現,個別原先標注有古樹的地方,已很難尋到古樹的影子。
4
呼吁
古樹養護盼“揚州標準”
護樹志愿者陳女士稱,這段時間以來,她為了解古樹名木,開始學習和搜集了不少其他地方保護古樹名木的好辦法。“北京就制定了《古樹名木日常養護管理規范》。”陳女士說,該規范中規定了春、夏、秋、冬四季古樹名木日常養護管理中的各項養護技術措施、管理要求以及投資定額測算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陳女士說,除了北京,其實在2011年,針對全國古樹名木不斷消失的現狀,北京、上海、成都、深圳、西安等城市的9家園林機構就曾編寫《古樹名木養護復壯技術規范》國家標準。
“有了養護復壯標準,向各產權單位發布,不按照要求做的,實行必要的處罰等措施,只有標準化、規范化,才能盡可能好地養護古樹名木。”陳女士表示,他們呼吁古樹名木養護管理“揚州標準”出臺,這樣各產權單位就不會再以不懂樹為理由不養護古樹名木了。
那么,揚州有沒有類似的養護復壯技術規范標準?對此,孫如竹表示,他還沒聽說有類似的標準出臺,目前揚州只有相關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但缺乏具體操作性,著重于指導。
“如果能夠有養護復壯標準,各產權單位嚴格按照標準操作,確實對古樹名木的養護和保護有益,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建議。”孫如竹表示,一座城市沒有古樹如同沒有歷史,古樹還被作為文明城市評選的測評指標。因此,隨著對古樹名木保護的日益重視,相信相關標準和管理等會日益規范化。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