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字曉嵐,是18世紀我國杰出的學者,卒于清嘉慶十年,謚“文達”(以下稱文達公)。文達公一生嗜硯如癖,和其他文人一樣,硯臺幾乎伴隨著他的一生。他的堂號是閱微草堂,也有“九十九硯齋”之稱,可見其收藏之豐。在流傳至今的文達公遺物中,大部分是硯。在《閱微草堂硯譜》中可見到藏硯的拓片,除了乾隆帝御賜的一方之外,其余都是他自己多年收存或友人所贈。文達公新疆赦回京師之際,惶恐不安,此時他的恩師劉統勛(劉文正公)贈給他一方舊硯,文達公刻上銘文“硯材何須米顛評?片石流傳授受明。此是乾隆辛卯歲,醉翁親付老門生。”后來四庫館開,大學士劉統勛首薦紀曉嵐任總纂官。對于恩師的提攜與信任,他萬分感激,這方硯臺就是師生情誼的見證。嘉慶九年五月劉墉贈硯,文達公銘記:“余與石庵(劉墉)皆好蓄硯,每互相贈送,亦互相攘奪,雖至愛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聲色貨利相矜,而惟以此事為笑樂,殆亦后來之佳話歟?”時隔二百年,現在這些硯有的為紀氏后裔家傳,一部分由文博單位收藏,其余散落于民間。
我認為其價值不僅在于這些石硯本身,而是文達公每硯必銘,所有藏硯都鐫刻著體現一代文宗睿智才思的銘文。比如他在一方形似荷葉的隨形硯上銘文為:“荷盤承露,滴滴皆圓。可譬文心,妙造自然。”
以石材的優良特質暗喻人應具有的品格,這在他的幾方硯銘當中有所體現。類似這種思想的還有“竹節硯”,銘文曰:“介(“介”字表示耿直、有骨氣)如石,直如竹;史氏筆,撓不曲。筍不兩歧,竿無曲枝;孤直如斯,亦莫抑之。其斷簡歟?乃堅多節。略似此君,風規自別。”下巖石硯銘為:“石出盤渦,閱歲孔多。剛不露骨,柔足任磨。此為內介而外和。”月池硯上的銘文是這樣寫的:“視之似潤,試之則剛。其殆貌為恬靜,而內隱鋒芒。”還有“堅則堅,然不頑”,完全是一種擬人化的文思。在乾隆統治時代,作為漢臣,在滿族貴胄與高官中周旋,不能不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只有保全自己,才能發揮個人才干,做更多的事情。我想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就是蘊藉含蓄,要求表達意思時“語忌直率,意貴透徹。”外柔內剛,像我們現在常說的既要有靈活性,又要堅持原則一樣。文達公硯銘文意灑脫,涉筆成趣,從中又深感他的為人、為官、為文、為事之理。石硯的品格也就是紀文達公的品格。
紀曉嵐第六代后人紀清遠近照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