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阜新荒山沙地的綠色變遷
大風一起,茫茫的科爾沁沙地沙濤滾滾,直逼東北老工業基地。
遼寧省阜新市位于沙地南緣,站在危機的前沿,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阜新市必須奮起阻止科爾沁沙地南侵。
10月25日,記者來到阜新市阿爾鄉鎮北甸子村省級防沙治沙示范區,過去這個村有“沙來人走,沙進人退”之說。如今,成排的樟子松青翠濃密,像戰士一樣奮力阻截黃沙,守護著身后的遼沈大地。
沙丘上筑起綠色長城
對于堅守在沙丘上的“戰友”,阿爾鄉鎮北甸子村村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原來這一帶都是沙灘子,往下挖100米,也都還是沙,大風一起,人幾乎被沙吞沒。老百姓越住心里越沒底,再不治理,這里恐怕就呆不住了。”北甸子村村黨支部書記董福才告訴記者,“2000年以后,這里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現在可大不一樣了,沙灘灘都給固定成山,站在山尖上一瞅,都是綠色,老百姓心里也就踏實了,沙再也攆不走我們,我們可以永遠在這里生活下去了。”
1953年,遼寧省阜新固沙造林研究所便開始從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沙地引種樟子松育苗。1955年,在省固沙所后坨子試驗區造林,建起了中國第一片樟子松引種固沙林,取得很好的效果。200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樟子松被栽植在科爾沁沙地南緣,形成一條綠色長城,攜手楊樹等多種林木,成為遼西北防風固沙的主力軍。
經過10年的治理,科爾沁沙地南緣近8萬畝流動和半流動沙丘現在全都成了固定沙丘,“沙進人退”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目前,整個阜新市森林覆蓋率達32.29%,林木綠化率提高到42.8%;活立木總蓄積量達1023萬立方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自然災害逐年減少,科爾沁風沙南侵得到有效控制;全年6級以上大風天數降為41天,沙塵天氣降為11天,大氣環境質量2級以上良好天數達到337天,比2001年增加了近200天,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經濟林成了“搖錢樹”
“我們不僅要注重荒山造林的生態效益,還要注重造林的經濟效益,把興林與富民結合起來。樹立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理念,實現林業大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長的雙贏。”一路上,阜新市林業局局長白鷗告訴記者。
為實現這一目標,阜新市規劃在2012年至2013年,實施200萬畝經濟林造林綠化工程,造林樹種以文冠果、優質梨、葡萄、寒富蘋果等為主,其中文冠果比例最大,面積達80.86萬畝。
距離京四高速公路北8公里處的巴扎蘭林業生態工程區,是阜新市200萬畝經濟林建設工程面積最大的一處。汽車沿著盤山公路行駛了近1個小時到達巴扎蘭山頂。一覽眾山,荒坡廢溝已修整成環形梯田,種滿了文冠果、優質梨、寒富蘋果等經濟林或針葉林。
這個工程區總面積4.5萬畝,從去年秋冬季開始,阜新市對巴扎蘭山地實施統一整地,統一造林,共栽植各類苗木360萬株,打造了4個重點示范區,其中文冠果重點示范區2.9萬畝、果樹重點示范區0.3萬畝、大果沙棘重點示范區0.2萬畝和針葉樹觀光重點示范區1.1萬畝。
“我們計劃將巴扎蘭工程區打造成10萬畝精品區,將來在這里發展林下經濟,同時打造成農家樂、采摘園以及旅游觀光區,帶動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白鷗局長告訴記者。
為了讓栽植的林木見效,阜新市政府有針對性地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栽植工業原料林、生物質能源林,發展深加工產業。同時,阜新市加大了林產品基地招商引資力度,全面加快林業產業集群建設。
截至目前,200萬畝經濟林造林綠化工程已完成101.6萬畝,一片片“搖錢樹”在阜新這片熱土上生長起來。
農民增收實現多途徑
規劃的工程區用地從何而來?農民是否愿意拿承包的山地種樹?
阜新市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在征求荒山荒地承包農戶意見的基礎上,科學規劃,由政府出資統一建設,專業隊承包施工,并由專業管理隊伍統一管理3至5年,待成林后再將林權、產權、收益權交給農戶。
“工程區以前很多都是荒山,雖然已承包給農民,但他們自己無法規模栽種,所以很多山地都荒廢著。現在國家有這個政策了,村民都非常高興與支持。”白鷗局長說。
工程區規劃完善后,村民可發展農家樂、種植果樹開發采摘園,或者在當地企業里打工,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收入。曾經“種一坡打一車,收一簸箕煮一鍋”的荒山,如今已是綠色蔥蘢的“聚寶盆”。
阜新市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不僅為沈陽經濟區筑起了一道生態屏障,也為自身的發展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在荒山沙地上念起了綠色致富經。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重慶豐都:47公里長江兩岸實現綠化全覆蓋
“現在的長江豐都段兩岸,都被郁郁蔥蔥的林木覆蓋了,看不到一塊裸露的田土。”10月17日,說起長江兩岸的生態環境變化,豐都縣林業局產業中心主任潘登科十分自豪。近幾年,豐都補“天窗”、接“斷帶”,經濟林與生態林建設并重,縣境內47公里長江兩岸基本實現綠化全覆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詳細】
山東11市入選國家森林城市 生態綠化各有高招
記者從山東省林業廳獲悉,山東省日照市、萊蕪市獲新一批“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截至目前,全國共計137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