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應用水生植物 營建近自然的濕地景觀
水生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態美和意境美在歷代園林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水生植物具有觀賞、凈化水體以及生物多樣性高的特點,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水生植物及其構成的濕地有“自然之腎”的稱譽,但在城市水生植物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布置時多考慮觀賞性,少注意科學性,缺乏對水生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的基本了解。來自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崔心紅介紹了科學應用水生植物營建近自然濕地景觀的具體案例。
崔所長認為在生態恢復和景觀構建首先要選擇正確的水生植物種類。水生植物多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發達的地下根莖系統。根莖系統在地下的分布與泥土類型、營養及其水分狀況有關;根莖抽條與水深密切相關。如果在一個人工恢復或營建的水域,這些特征決定著選用某種水生植物底泥類型、栽植水深、地下根莖入底泥深度等技術要求。所以掌握一定水生植物的應用的理論基數尤為重要。
水生植物與木本植物不一樣,水生濕生植物具有強烈的無性繁殖克隆生長特點,單從景觀配置考慮其多種水生植物搭配與布置,不可能維持其景觀,也不自然。經過一個季節的生長,水生植物種群數量可以增加好幾倍,甚至可以侵入其它植物的生長空間,破壞景觀效果。因此,在景觀水域進行水生植物布置時,崔所長認為不能在同一地方,不能單憑想象進行多種水生植物的群落搭配,如果是這樣的話,就違背了師法自然的原則。
崔所長在整個講座中從濕地公園規劃與建設技術、景觀水體水質維持技術、城市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強化技術、河道生態護岸技術、園林水景營建技術、水生植物工具種生產繁殖與快速成景集成技術、沉睡植被恢復技術、城市濕地與水生植物系統管理技術等方面對水生植物的應用進行概述。并介紹上海辰山植物園特殊水生專類園、大蓮湖濕地核心區水質維持技術等示范案例。
崔所長表示我們需要重視水生植物及其環境,更需要科學地保護和營建它,這樣水生植物及其環境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所需的效果。
編輯:liang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園林中陽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陰影中的草坪
對于花園的道路來說,觀賞草可以構成令人喜悅的道路邊緣,但是,這樣的邊緣需要很精心的維護,否則景觀也許會不盡如人意。為了邊緣草坪的修剪,寬闊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機來修剪;這種方法尤其適合用于沿道路兩旁的緩坡地形【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