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我隨旅行團游覽了北京的頤和園。導游帶我們到樂壽堂前指著一塊巨石說:“這是敗家石,游客大多不喜歡在此留影!”
樂壽堂正廳是慈禧用正餐的地方。史載,慈禧用膳時,擺三桌佳肴:一桌是吃的,一桌是看的,一桌是裝飾品。每頓正餐需主食60種,茶點30種,各色山珍海味菜128種,既要飽嘗口福,又要飽覽眼福,極講排場、奢華。她平時的膳費定例為60兩白銀,當時可購大米一萬斤,可供一萬農民生活一天。
“敗家石”前面,是煙波浩淼、風光秀麗的昆明湖。
這可是一塊色青而潤、形似靈芝的“房山石”呢!據說乾隆帝十分喜愛此石,因而賜名“青芝岫”。南方的太湖石是以透、漏、皺、瘦者為貴,而房山石是以“有孔不透也不漏、有形不皺也不瘦”者為佳。這塊“青芝岫”有孔、有形,似靈芝。“青”為青色,“芝”為靈芝,“岫”為孔洞之意,即為一塊青色、有孔、有洞的大靈芝石。
據說明朝大臣米萬鐘,在今北京大學校址內建有一座私人花園,叫勺園。此人愛石成癖,在北京西南郊房山發現此石,便想方設法運往勺園。此石長8米、寬2米、高4米,重約20噸。在古代為采運此石,必須先修路挖井,隆冬時將井水灑上路面,凍成厚厚的冰道后,再用人工、馬匹進行拖運。但僅運至良鄉,米家就家財耗盡,只好棄之路邊,故人稱“敗家石”。到了清代,乾隆在去西陵祭祖時發現了這塊巨石,當時乾隆正在為其母親慶60大壽而采辦稀罕物,于是想把這塊石頭運回北京。運到這里后,卻發現進園的門太小,沒辦法,只能破門而入,此石好不容易才安放此處。
但乾隆的母親看了卻不高興,她說:“此石既敗米家,又破我門,真是敗家石啊!”乾隆皇帝一時無話可說,還是機智的劉羅鍋眼睛一亮說:“太后息怒,此石看它形狀像元寶,又似靈芝,您看,像不像呀!如果是元寶、靈芝破門而入,那可真是可喜可賀之事呀!這是財源滾滾破門入,靈芝仙草延壽年的吉兆,這是說太后您多福多壽呀!”
太后仔細看了看這塊石頭,確實有些像元寶、靈芝,于是轉憂為喜。乾隆見狀,順坡下驢,不失時機地在石頭上題“青芝岫”三個字。然而,人生難料,世事無常,自乾隆搬來該石,清王朝便從盛到衰,由強到弱,最后一敗涂地。百姓認為此石既敗私家,又敗國家,所以譏稱為“敗家石”。
這塊“敗家石”,多少年來一直默默承受著冷嘲熱諷。其實,在國人的心里,早就有“‘石’來運轉”一詞,因為石來運轉的“石”字和時來運轉的“時”字為諧音,于是石來運轉和時來運轉同樣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的期愿。“敗家石”至今仍靜靜地冷觀著這個世界,它每天要面對的,是游人對它的評頭品足、指指點點,我為“敗家石”而感到憤憤不平。我當時曾這樣想,它如果還身在房山那個地方,它如果不進樂壽堂,它如果不與清王朝的衰亡聯系在一起,它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