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低碳城市建設 四大障礙需避免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鄭重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50%,并將節能減排指標加以分解。目前,國內不少城市把建設低碳生態城市作為實現減排目標的有效路徑。
記者日前采訪國內外多位生態建設專家了解到,政府工程、技術堆積、盲目照搬和功能單一,是目前我國不少城市在生態低碳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誤區,應在今后城市建設中借鑒國外相關經驗教訓予以規避。
避免生態城市建設成為自上而下的單一政府工程
據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副主任、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副總工蔣荃介紹,中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已經有276個城市明確提出要建立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的目標,其中53%的城鎮開始生態城鎮的建設,28%開始規劃,19%正在進行生態城市的考慮。
對此,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首席研究員于立說,目前中國不少城市把生態城片面理解為城市的“造新城”運動,卻忽略了其與城鄉統籌的互動關系,沒有做到與當下中國社會的協調。尤其是目前的生態城市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不僅是政府在喊口號、上項目推動,而是讓所有人都參與到生態建設中。“即使有再好的管理措施,如果每一個社區的老百姓都沒有意識到他是生態城市中的一分子,沒人去做與生態有關的事情,這個城市的生態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于立說。
英國卡迪夫大學威爾士建筑學院院長Phillip Jones認為,建設生態城市應根據自身特色,探索動態的、能夠保證城市發展全過程的低碳模式,最終實現城市布局持續擴展下的、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的低碳。“在進行城市規劃時,要聽取市民的意見,讓更多人參與到城市規劃建設中。”
瑞典尤默奧大學教授KatarinaEckerberg說,瑞典從十年前開始實施“地方自然保護項目”,撥出1億美元用于保護環境和改善污染問題。這一建設過程的最大特色是政府實現了信息共享,并結合自然環境的恢復和管理進展,在宣傳中更多的投入比較有娛樂性的內容,以吸引各街區的公眾和私營部門的參與。政府充分包容各種需求,最終有1513個子項被納入這一項目,近90%的人都認為自己的創意想法得以實施。十年來,吸引到的用于環保的各類資金總額達到了17億美元,真正實現了將政府和專家為主的自上而下的保護方式,轉變為更包容、更多人參與的保護方式,把自然保護和娛樂休閑結合起來的全民生態行為。
避免生態城市建設成為高投入 堆積技術的“花瓶”
專家表示,很多城市提出發展生態城市就忙于上項目,追求技術的新穎奇特,修建高標準的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卻不認真評估設備和技術的應用成本。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展示的一款垃圾氣力輸送系統,由于技術新穎很快得到國內多個所謂低碳生態城市的青睞,有些城市動輒投入數億元搞相關技術改造和設備引進,卻因為應用成本過高,導致許多場地和設施閑置甚至廢棄。
我國傳統建筑耗能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大,而綠色建筑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供暖和制冷的需求量,并節約大量資金,成為生態城市建設投資的重點。長期從事綠色建筑研發和推廣的天津市某企業負責人王其坤說,當前不少地區片面強調概念,形式主義嚴重,而忽視實際效果,導致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成了高投資建筑的代名詞,甚至出現了“節能建筑能耗卻很高”的怪現象。
他說,目前國內典型的綠色建筑能耗并不低,整體舒適度也不高,說白了就是“新技術、新產品的堆積,像博物館一樣”。具體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虎頭蛇尾,如在施工圖審查時非常嚴格,節能是強制施行的標準,但到后面檢測時就脫節了,對于建筑整體能否達到之前要求的效果,也缺乏檢測和評估。
德國弗萊堡綠色之都發展總協調人貝恩特博士表示,政府大多只關心經濟發展,真正的生態城不能只盯著技術和物質上的投入與產出,而是要轉變具體個人的觀念,讓社區的低碳生活方式轉型推動生態城市的轉型。
避免盲目照搬發達國家模式和大建新城的模式
近年來,以天津、廣州、青島、寧波、銅陵等為代表的各類大中小城市,均先后提出打造生態城市的口號,并劃出一片地用于建設生態新區。這些新區與老居民區距離較遠,與舊城的相關設施保持分離的狀態,成為一個封閉的“生態王國”。開發商也打出了“低密度”“歐美化居住方式”等各種廣告來吸引購房者,但部分項目銷售慘淡。
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運營主任顧惜思說,現在40%的美國人居住在郊區地區,但因為公共交通體系的不完善,市民不得不依賴小汽車出行,這也使郊區出現了大量的土地、水和能源的浪費。對我國而言,在自然資源稀缺的背景下,這種郊區性的城市化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我國應該避免美國城市發展模式,避免分散性的市郊地區發展模式。他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可以通過建立新城來完成,同時必須完善地鐵、輕軌、BRT快速干道等現有城市的公共交通運輸體系。
專家認為,發達國家城市化更成熟,技術研發更早、資源更豐富、人口更少,所以在一些小城市里,倡導并實施生態低碳理念、應用高科技、環保節能材料更加容易,城市政府和市民都支持,且能承擔起這些高投入。但目前中國部分城市盲目照抄照搬國外經驗,有的完全仿照國外城鎮進行復原建設,有的則投入高成本打造新城,都是不可取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黃明華表示,考慮到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生態低碳城市的整體布局模式應遵循緊湊式、混合型的標準,城市規劃用地必須突出緊湊的原則。
避免單一的“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模式
專家認為,我國不少生態城市建設重點放在了修廣場、建園林、引進昂貴樹種上,有的地區為了美觀甚至把城里的河床都全部水泥硬化。表面上似乎在突出“以人為本”“宜人宜居”的理念,實際上卻破壞了本地物種的多樣性,導致城市生態功能更加單一。
國際鶴類保護基金會博士蘇立英建議說,在城市綠化中應注意盡量保留本地物種,以減少對本地動植物生態環境的影響。此外還可利用棧道、圍欄、平臺等設施,在不影響鳥類生態的情況下,拉近人類與鳥類的距離。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運營主任顧惜思說,城市完善生態系統,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打造自然綠肺,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另一方面,應考慮將城市農業納入整體規劃,此舉不僅能為解決城市貧困人群日常生活和再就業提供新的思路,還可使寶貴的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與傳統大面積農業形成互補,減輕城市對長距離運輸果菜的依賴,并與城市環境保護有效結合,一舉多得。
據介紹,目前發達國家不少企業從事城市農業,如美國城市農業能夠給超過550萬城市居民供應各種食物。在不少發展中和不發達國家,城市農業都是提供食物和就業機會的重要產業,如在東非,城市的居民日常食物大多依賴城市農業;在墨西哥,城市居民利用塑料盆、木箱等在屋頂、路邊等種菜開發城市農業的現象正在普及。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墨西哥城,因開發資金不足而造成的土地閑置現象較為常見,其中很多土地都是肥沃的可耕地,墨西哥城市政當局不僅鼓勵部分剩余勞動力從事城市農業種植,還有意識地推動有農學技能的大學生從事有機蔬菜種植的自主創業。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無錫加快打造美麗中國樣板城市
藍天白云,晴空萬里【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不能“跑偏走神”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草案(下簡稱草案)正式提請審議。草案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詳細】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詳細】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創新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召開
5月18-20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之際,第四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創新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召開。本次大會的主題為“創新綠色發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建設”,設立三個平行論壇,與會人員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綠色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等話題展開研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