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薛瀾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放下城市發展的急躁心理
目前來說,我覺得我們存在的問題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說就是心情太急。每個城市的功能都太強,往往同時兼有政治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整個城市的變化又太快,地方政府官員變化太快,規劃變化太快,相關政策變化太快,工程項目完成得太快……為什么出現這些問題?背后很多問題沒有完全理清楚,我想把三個核心的觀點理一下。
第一,理念,城市化到底是為了什么。人全面現代化可能是城市化根本的東西,不是部分人的現代化,不是只有城市戶口的城市化,而是必須全體人的城市化,另外,不是人的所在地的城市化,而是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識結構的現代化。并且可持續應該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現代化,而是未來可持續的現代化。
第二,資源配置,講到城市化都要涉及到資源配置。第三,城市管理、城市治理背后的制度。包括城市有沒有持續財政保障制度,城市建設過程當中官員是不是廉潔,城市建一些工廠、公共設施有沒有征求老百姓的意見,這些方面的制度也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我想可能我們講城市化,最核心的三個要素是理念、資源、制度,這可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所以怎么辦?我有幾個建議:
第一,舍得放,大家特別愿意講戰略管理,中國人最不愿意講戰略管理,有選擇,舍得放,城市規劃不舍得放下來。首先一點能夠放,能夠敢于舍棄,這個城市就集中做這一點好不好。
第二,慢一點,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太快了,文化的積累需要時間、矛盾暴露需要時間、問題解決需要時間,我們現在等不及,所以最后矛盾都容易集中暴露出來。很多前面講到了,一個城市文化積累需要很多年的時間,需要大浪淘沙的過程,我們現在等不及這個過程,可能再過五十年、一百年以后,我們來看這段時間的發展,可能我們有很多后悔的事情。
第三,可持續,這里面涉及財政功能,涉及到生態資源、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更重要,我們現在有很多做法,其實明明知道這種做法不可持續,但是大家還是要去做。所以我說可能我們講可持續,不僅僅是生態資源,不僅僅是財政功能,而且制度設計上也要考慮可持續。
此外,我們應該學習一些小型城市的優勢,學習那種和諧、求實、自然的心態。在這基礎上,我們更應該追求卓越。我參觀的美國中西部一個不太出名的城市里,一家公司將做賀卡看做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個賀卡公司,每年的生意是十幾億美元。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可能也是我們在城市發展中需要考慮的。
李兵弟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轉變意識,解決發展瓶頸
在可持續發展中,很多學者提到城市發展基礎不均衡存在的問題,這在短期內很難解決。從城市的角度來講,城市目前不能僅僅簡單地講基礎設施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水平大大提高,各個城市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但基礎設施供給不均衡,設施管理水平、能力差的情況比較多。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因素:
第一,要素進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導致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很難跟得上。
第二,可以說我們任何一種高度的集聚,現代的技術都可以支撐。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引導,沒有相應的區域指引,沒有城鄉規劃的約束,那么城市進一步集聚只會加劇基礎設施的壓力。所以我覺得應當從更廣闊的視野,想辦法研究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建設問題。
因此,不管哪一級領導都應該轉變意識,加強城鄉管理,加強基礎設施這方面的運營管理。這一點能更好地促進我們國家城鎮化發展,解決基礎設施一些發展瓶頸。目前,有三點非常值得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進行探討。
第一,我們國家現在確實到了必須要樹立以縣域為主體來推動發展的階段,特別是重點放到縣城上、有專家講,我們國家655個城市,19400多個建制鎮,其中1690個縣城,如果能把這部分縣城發展起來,能夠在相當部分把功能的集聚問題解決一下,釋放了一下相當部分城鎮密集地區的基礎設施發展和建設的壓力。
第二,我們國家確實應該要放開設市建制方面,我們現在655個城市,城市個數太少了,現在大概有十年多了,嚴控設市的建制,我建議應該適度放開城市的設市,讓更多的縣,或者有條件設市的地區,讓他們以城市建制集聚地域性生產要素、大城市發展承擔的壓力,這是很重要的。
第三,財政稅收體制有相應問題要解決一下,現在我們國家城市維護建設稅按納稅人所在地可分為三檔稅率:城市7%,縣城、鎮7%,鄉村1%。這種城市建設稅收取模式,不利于更多小城鎮發展,建議改成城鄉維護建設稅,按照統一的稅率、穩定的稅基進行征收,??顚S?,解決我們廣大的地區,特別是小城鎮、建制鎮基礎設施的維護建設管理,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全面地解決當前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