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未來8年航向更加堅定
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2012年11月27日,地處西南一隅的山城貴陽,默默地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舟”增添了一臺“發動機”——掛牌成立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
打開《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這幅動人的畫卷:回顧過去5年,這艘生態文明建設的“方舟”已經揚帆起航;展望未來8年,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航向更加堅定——打造美麗貴陽。
青山纏“玉帶”碧水穿城過
“林城”人為此付出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努力
從空中俯瞰貴陽,兩條綿延數十公里的綠色長廊環繞在四周,宛如兩條“玉帶”在群山間鋪綠撒翠;一泓碧水穿城而過,流淌著勃勃生機。
貴陽群山之間的這兩條“玉帶”,凝聚了“林城”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努力。
山水之間
2012年11月27日,坐落于貴陽市南明區青云路304號南明河畔的環保局,從沒如此熱鬧過。辦公室樓臨街墻面進行了粉刷,一樓大廳前的樓梯鋪上了淺藍色地毯,就連小樓附近兩根10多米高的路燈桿也被“打扮”一番。
這一天,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在這里掛牌成立。
由于生態文明委是在原環境保護局、林業綠化局(園林管理局)、“兩湖一庫”管理局的基礎上整合組建,部分領導班子和中層干部由原林業綠化局的辦公地點(黔靈山公園大門附近)“搬家”到貴陽市環保局,成為生態文明委成立后的“頭等大事”。
浩浩蕩蕩的搬家隊伍中,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營林處(貴陽市綠化辦)處長謝暢也是其中一員:“以前是和山(黔靈山)一起工作,現在是和水(南明河)一起工作。”生態文明委整合組建后,營林處是原林業局得以完整保留的兩個處室之一,另外一個處室是林政資源處。
城市花園
今年72歲的劉能洪每個月都會到解放橋上站一會,解放橋后面有一個2米寬的隧洞。就是這個隧洞,讓他與南明河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9年,做施工設計的劉能洪從攀枝花調回貴陽,在人防工程公司任副經理。因為是第一個調回來的工程師,所以他更喜歡大家稱他“劉工”,直到現在,仍有人這么稱呼他。
上世紀80年代初,為治理南明河成立了南明河治理指揮部,1983年,劉能洪接到一個任務,在解放橋后面打一個隧洞,作為南明河的截污溝。“打隧洞的技術難度不低于架橋梁,沒有一定能力不敢打。”劉能洪設計加施工花了不到5個月的時間完成隧洞的打造。
這是劉能洪為南明河作出的第一個設計。29年過去了,截污溝仍在使用。
1986年,南明河治理指揮部改為河道治理指揮部,屬于剛成立的河道管理處。劉能洪被調到河道指揮部任副指揮長,開始了15年的南明河治理工作。
劉能洪任副指揮長后主要建造截污溝,提到今年啟動的,南明河中期治理會把所有截污溝改成雨污分流,他感觸頗深。當年,劉能洪與設計院商量時就認為應該雨污分流,但苦于缺乏資金、實施難度大,只能實行合流制,流入截污溝的三分是雨水一分是污水。
除了水治理,南明河沿岸的綠化也歸指揮部負責。他們請紅楓湖綠化隊在青云路上建了綠化樣板段,寬約10米,長約400米。樣板段里有雕塑、亭子、水池,去玩的人很多。
1998年是河道處最興奮也是最辛苦的一年,領導要求他們擬定一個關于貴陽市河道治理的項目建議書,包括治理的過去、現狀和成果。擬好的項目書申報到國家部門,通過后可以撥款治理。項目書要在半個月內完成,細心的同時又必須趕時間,因為這關系到是否有錢投入到水治理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能洪與同事擬定的項目書得到國家批準,撥款4.3億。這筆錢主要用來治理小車河、市西河和貫城河的截污溝打造、綠化和拆遷。這一期的治理一直持續到2001年,劉能洪為此推遲一年退休。
“現在資金、有機械、有技術,治理成效越來越明顯,看到南明河河濱公園那一段釣魚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很欣慰。”劉能洪笑著說。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南通生態通廊: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景觀飄帶
部分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破壞和對生態系統的忽視,導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從而引發了諸如洪水、內澇和水污染的危機。AECOM則一直伴隨著南通這座城市的發展并且持續為其綠色建設出力,主要項目包括【詳細】
蘇州成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賓城市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布會3月29日在意大利駐華大使館舉行。中國城市館發布了2018年度主題為【詳細】
如何將城市里小塊土地變為城市綠洲
從蜿蜒的小路到鄉村樸素的大門設計,這里介紹營造城市中寧靜的綠洲的10個方法。當你的室外空間是一個城市廣場,如果不是特別的小,也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可以是城市中的一塊花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