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讀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綜述
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內涵、目標和任務,促進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學術研究,光明日報與太原師范學院于2012年12月18日在太原聯合舉辦了“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科學解讀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來自北京大學、中科院地理所、陜西師范大學等單位的專家與太原師范學院“學術解讀生態文明建設”課題組的專家,就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 光明日報社李春林副總編、我國著名政治理論家賈春峰先生到會,并做了發言。現將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1. 十八大確立了人類文明史的新里程碑—生態文明。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獨立成篇,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黨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進一步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標志著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生態文明建設,標志著我國從經濟立國向文明立國轉型、從工業文明的現代化向生態文明現代化轉型、從單純的環境治理向文明模式建設的轉型。
光明日報社李春林副總編認為,十八大報告有兩個詞特別打動人心,一是公平正義,一是美麗中國。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聯系在一起,做出了“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把生態文明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點深化了文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也深化了我們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意義非常重大。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我們的生活品質,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也關系到全人類的福祉。
我國著名理論家、文化學者賈春峰先生認為,建設生態文明,這是關系到全人類生存的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價值的課題,不僅關系到當代人,而且關系到子孫后代,是具有長久歷史意義的課題,關系到我們把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什么樣的生存環境留給歷史。
太原師范學院王尚義教授認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首次用專門的篇幅論述生態文明,字字句句體現出我黨高瞻遠矚的遠見卓識,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寫照,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對子孫后代、對世界負責的精神。目前我們人類已經歷了三個文明形態。一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采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二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三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隨著歷史的演進,我們已經進入到第四個文明形態,也就是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各種文明的最高形式和總和。黨中央之所以將生態文明提升到國策和黨綱的高度,是因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北京大學莫多聞教授認為,如果依據人類文明同資源環境和地球生態系統的相互關系,可將人類文明劃分為生態文明、非生態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半生態文明、準生態文明等形態。狩獵采集文明是原始的生態或準生態文明,農業與畜牧業文明可以稱之為半生態文明,工業文明可以說是一種非生態文明,這樣看來,生態文明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最新階段,生態文明是人類歷史最為理想的文明形態。
編輯:qijian
相關閱讀
中歐園林苗木產業發展及環保技術研討會舉辦
1月5日,【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
“生態文明大考”提升深圳綠色競爭力
因為受到污染,深圳灣曾飽受市民詬病。經過下大氣力治理,如今這里碧波重現,一度消失的黑臉琵鷺也回歸棲息,這片美麗的灣區成為深受市民游客喜愛的休閑健身之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