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園林師論壇:張文英《場所與定居——當代居住區景觀營建的類型學方法研究》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2013年1月13日下午,風景園林師論壇暨園林設計院2012年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社區園林景觀的營造。EDSA Orient總裁兼首席設計師李建偉先生擔任主持人,國內外多位知名設計師出席了會議并發表精彩演講。
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教授、棕櫚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棕櫚景觀規劃設計院院長張文英女士做了題目為《場所與定居--當代居住區景觀營建的類型學方法研究》的精彩演講。張文英女士在她的演講中探討了應用類型學思想對當代居住區景觀營建中的實踐。她提出運用類型學方法中的新理性主義和新地域主義思想,從歷史、地域中尋找人類主體記憶中的原型或者景觀原型,挖掘原型中的永恒價值,通過地域文化的介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關注人們對居住區真實空間和心理空間的需求,建立人與環境之間的聯系,實現詩意的棲居美好目標。
張文英女士在演講中用豐富的案例闡釋了她對"場所"與"定居"理論理解,闡釋了她在設計中"發現蘊藏在場地中的靈魂,至少發現場地有別于其他場地的特質或者啟發景觀之外更深層的意義"探索與實踐。
張文英女士 (攝影 董靜)
演講內容整理如下:
張文英:大家下午好!我的演講題目是"場所與定居--當代居住區景觀營建的類型學方法研究"。
居住區景觀營建的目的,諾伯格·舒爾茨說,場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現象學的第一步,只有當人經歷了場所和環境的意義時,他才"定居"了。"居"意味著生活發生的空間,也就是場所。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無特征的同一而均質的"場址"(site)變成有真實、具體的人類行為發生的"場所"。
從這張表可以看到,原始的自然到有意義的場所,是通過兩個過程來實現的,一個是定向,一個是認同。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對環境選擇適應、調整和改造,從而"定居",對"定居"空間的經營活動便形成"場所",是基于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活經驗對場所以及場所原型的承認。
如何在當代多元文化紛爭的競爭格局中發掘傳統和文化民俗的內涵,這是我們的責任。在這種錘煉之中我們應該充分理解文化的基礎,觸摸它的機理和質感,利用最直接的空間和畫像提示物質和現象、過去和現在、有形與無形、民族性與國際化等多種二元對立的交融扭轉。為設計與現場提供焊接點,建立特定的場所精神,必須需要穿越時空,尋找契合歷史地區和由此交織而來的文化根源。在這里利用建筑類型學,新理性主義,新地域主義從地區中尋找原型。
在我們的實踐中能夠發現蘊藏在場地中的靈魂,至少發現場地有別于其他場地的特質或者啟發景觀之外更深層的意義。風景園林師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創新,更多的在于發現,在于用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去認識場地原有的特性,發現它積極的方面并加以引導,這個發現與認識的過程本身就是設計的過程。最好的設計看起來就像沒有經過設計一樣,就像布朗所說的,每一個場地都有巨大的靈魂,不僅僅發現場地的靈魂還要發現它的一些特質。
案例一:蓮花河畔景苑,即"樓倒倒"案件場所的再處理
“樓倒倒”事件(本圖片來源于演講資料。)
第一個案例是上海的蓮花河畔景苑,說到"樓倒倒"大家可能都知道,2009年有一座在建居民樓全部倒塌,只有一個施工人員傷亡,這個項目被萬科買了之后改名為蓮花河畔景苑,后來找我們公司做設計。接手這樣一個項目,對我們來說,它的意義是非常嚴峻的--因為它是世人矚目的項目,在巨大事故發生之后,如何通過設計的手段消除人們的心理負荷?如何讓人們的心理產生安全感?這是對我們設計者的最嚴肅的要求。因此在這個設計里面用了中國傳統的鼎--鼎非常穩定。這個項目提出了如何消除場地心理負荷,通過景觀文化的多重整合。
蓮花河畔景苑實景
這是我們最后的設計,施工出來的效果,雖然不是很漂亮,但是它方方正正,上小下大,很穩定,不會倒。
左圖是倒樓時的圖片,右圖施工后的實景圖。
再找一張很有意思的圖片,前后的對照,那張就是倒樓的那一剎那,另外一張就是局部的花園,做完了之后的一張圖,那個鼎就放在倒樓的附近。
項目實景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潘遠智:風景園林師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定位
3月23日下午,第八屆園冶高峰論壇暨亞洲園林大會分論壇【詳細】
青海省海東市特色小鎮發展論壇昨日舉行
11月23日,青海省海東市特色小鎮發展論壇在平安區隆重舉行。論壇旨在交流特色小鎮建設先進理念和經驗,研討發展路徑和方法。【詳細】
世界級園林大師玩轉學院派?
自從東南亞旅游業發展以來【詳細】
園林與生態修復論壇在長沙召開
5月17日—19日,“城市——風景園林與生態修復”高端論壇將在長沙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