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面臨的政策問題與選擇
1.引言
1.1 中國近30年來經濟成就巨大。自1978年以來,人均GDP每年大約增長10%。同一時期,非農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29%增長到59%,城市人口從占全國的18%增長到46%(作者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這一轉變背后的推動力就是經濟改革。而重要的是,在農業和工業中引進的投資激勵機制導致私營部門主導了大多數的原料和產品市場。
1.2 要在未來保持這種增長,特別是在城市和農村部門達到和諧,就需要像過去30年在工業和農業中實施的改革那樣在兩個政策領域實施改革。第一項改革是推進城市和農村的一體化,建立全國統一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市場。和經濟意蘊一樣,改革還有巨大的社會和治理意蘊。第二項改革是重塑城市治理機制。目前,城市決策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來自上層的行政命令和控制,采取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經常被忽略的定量目標和國家法令的形式。中國需要一個給政府官員決策提供適當激勵的城市決策結構以替代過時的命令結構,引入激勵機制使有關城市財政、土地利用、移民政策和地方公共服務的決策更加合理。我們的分析聚焦于第一項改革,但是完全實施這些改革的能力取決于治理與激勵結構的改革。
2 城市化的國際經驗
發展中的城市
2.1 從世界范圍看,在國家從低收入轉向較高收入水平的進程中,城市化(編注:作者在本文均使用urbanization一詞)是快速的收入增長和工業化的主要推動因素。在此過程中,勞動力從低就業、低產出的農業活動轉向充分就業、高產出的城市制造活動。科技進步提高了流向城市的工人們的生產力和技能,同時保持了農業部門的產出,這與對城市產出的出口需求一起推動了這一轉變。亨德森(2005)對模型、證據有過相關評論,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2009)描述了該進程的諸多細節。“二戰”后,在工業化最快速的15年-20年期間,這些國家城市人口年增長率一般為5%-6%。這樣,通過30年到40年的時間,城市化率從20%-25%的水平提高到70%-85%。
2.2 為什么城市和城市化對現代化的成功如此重要?大多數制造和服務業在城市進行更有效率。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公司更容易從其他公司學習新技術,雇傭具備所需技術的個人,購買和運輸中間投入。對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的研究表明,城市中某個產業的生產規模擴大一倍可以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2%-10%。在現代科技產業,如電子、交通工具和機器制造業,生產率的提高會更大,而在紡織和食品業則較低。
2.3 更普遍的是,城市是增長的引擎。它們是創新和復雜技術的孵化之地。研究表明發生在城市環境下的“知識積累”——即人力資本的普遍增長——將帶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城市提供了必要的規模經濟,使學校和培訓系統在同商業和產業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
演化中的城市層級
2.4 在工業化的早期,一國的大城市是技術發展和輸入的交匯點,也是工業化最初的中心。但隨著進一步的發展,用于生產制造的技術實現了標準化,從而允許工業生產分散到勞動力和土地成本較低的中小城市。這是一個和“產業周期” 相似的過程。例如,韓國在1983年-1993年的10年里,首爾、釜山和大邱占全國制造業就業的比率從26%上升到42%。
2.5 大城市逐漸演變成金融和商業服務中心,在這些領域生產出創新的產品。大城市可能會保持高技術發展中心的地位。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如紐約、東京和倫敦)只有很少的制造業,但在全國金融和商務服務中占據很大份額。
編輯:qij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特色小鎮失敗與成功總結:重“規”輕“策”
第一,定位失當,口號乏力。定位和旅游形象廣告詞就像寫對聯和寫成語,前面四個字,后面四個字。比如"文獻名邦,生態之城"。這類定位口號大多出自官員和教授文人之手,看似堂堂正正,其實毫無吸引力。要么就搞個"XX之都"、"天【詳細】
貴州省建立“森林康養”地方標準
記者從省林業廳獲悉,《貴州省森林康養基地規劃技術規程》和《貴州省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規劃》日前順利通過審定,并由省質監局公開發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