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再生水回用于水體的富營養化及其景觀修復措施
將再生水用于景觀水體的補充水源時,通常從兩方面著手保持水質不惡化。一方面,嚴格限制排入景觀水體的氮磷指標,從源頭上減少營養鹽和污染物進入景觀水體;另一方面,對已進入景觀河流、湖泊中的水體采取進一步的水質凈化措施,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對此通常采用的措施有:曝氣充氧法、增加景觀水體流動的水力循環系統、循環過濾凈化系統、化學藥劑除藻、生物調控法和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等以控制水體中COD、BOD5、TN、TP等污染物的含量及藻類的生長(使其不過度繁殖)。
與其他技術相比,景觀修復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具體表現在:①著眼于水體自凈能力的強化,能持續發揮作用;②遵循水體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副作用小,對環境友好;③所需投入能源、物質少,人為管理控制少,更為經濟;④易融入水景觀整體設計和建設,外在表現形式自然親切,更富人性化。
4、景觀修復在水體富營養化防治中的應用
景觀修復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我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常用的景觀修復技術包括:人工濕地技術、穩定塘技術、生態護岸技術、水生生物調控技術、生物浮島技術以及多自然型河流構建技術等。此類技術不僅能夠通過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清潔水體,通過與景觀學的結合可以在城市中營造出賞心悅目的生態景觀[7]。
4.1人工濕地技術
人工濕地在利用自然濕地特點的基礎上,對濕地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人為的改造和強化,如通過植物、基質、流態等的選擇、配置和設計加強了其對污染物的處理能力。人工濕地在污水處理、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中的應用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將人工濕地作為污水處理設施,或應用于污染河水的原位及異位凈化及修復等在國內外已有許多成功范例,取得了良好的環境、生態及經濟效益[8]。與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相比,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具有低成本、少能耗、運行維護簡單的特點,同時濕地的設計可以同城市景觀相結合,代替傳統水處理設施的鋼筋混凝土外觀,充分發揮濕地美學、景觀、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環境價值。
人工濕地一般由人工基質(多為碎石)和生長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蘆葦等)組成,是一種獨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其主要設計參數包括:污水類型、水流負荷、滲濾介質、滯水深度和時間、流路的可控性、植物類型及管理模式等。人工濕地處理廢水的凈化機理十分復雜,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人工濕地成熟以后,填料表面吸附許多微生物,形成大量生物膜,它們協同分布于池中的植物根系,通過物理、化學及生化反應三重作用凈化污水。
根據水流是否位于介質表面及水流方向,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可分為表面流濕地(Surfaceflowwetland,SFW),水平潛流濕地(Subsurfaceflowwetland,SSFW),垂直潛流濕地(Verticalflowwetland,VFW)以及復合垂直流濕地(IntegratedVerticalFlowWetland,IVFW)等類型。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