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園冶論壇熱議城市別忘了園林
1月13日,北京市氣象臺發布北京氣象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北京連續3天空氣質量達嚴重污染中的“最高級”——六級污染。不僅是北京,我國中東部的多個地區也持續遭遇霧霾天氣影響。
霧霾天氣暴露出我國環境治理的薄弱環節。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業內專家對北京市的環境變化表示擔憂:“北京的綠地增加了,綠色空間減少了;景觀質量提升了,生物多樣性減少了;總體上人均綠地指標增加了,城區人均綠地指標減少了。”
日前在京舉行的第三屆園冶高峰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多年前杰出科學家錢學森的分析。當年,錢學森在考察我國現代工業城市的弊端之后,深深憂慮其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建議用中國的園林藝術對城市加以改造。
錢學森提出的解決方法不同于西方的花園城市、生態城市等概念。錢學森說:“要以中國園林藝術來美化,使我們的大城市比起國外的名城更美,更上一層樓。據說規劃中的莫斯科城,綠化地帶占城市總面積的1/3,那么我們的大城市、中心城市,按中國園林的概念,面積應占1/2。讓園林包圍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幾塊綠地。應該用園林藝術來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煒民告訴記者,城市綠地系統是維護城市安全的重要體系,要想根本解決城市環境問題,必須要對綠地系統規劃建設引起足夠的重視,必須要有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撐和資金投入,并必須按照科學的規劃逐步實施。
李煒民說,中國的風景園林學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從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傳承發展起來的,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并服務現代城市環境建設的一門獨立學科,研究“城市-環境-人”三者之間的關系。
據李煒民分析,在1988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劃》卷中,汪菊淵先生就明確了園林學科的3個研究層次:傳統園林學、城市綠化、大地景物規劃。李煒民認為,如今很多大學在設置園林學科時忽略了這個定義,一方面一些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還是以傳統園林學作為主要內容,對于城市綠化與大地景物規劃所涉及的內容未能給與充分的重視;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影響,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學成歸來的莘莘學子忽略了傳統園林學在學科中的基礎性地位,全盤以西方觀念來引導今天中國園林的發展與建設。李煒民說,這些都是令人遺憾的現象。
李煒民坦言,風景園林學科在城市綠地系統等方面的研究滯后于城市的發展速度,在宏觀問題研究上缺乏戰略意識,在研究領域上缺乏創新發展,導致學科對政府的政策引導乏力。
據介紹,1965年7月,園林系建制被撤銷。1974年,恢復園林系建制,1977年7月,全國恢復統一高考招生制度,與其他學科一樣,園林專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高校已經有包括北大、清華等在內的196所院校設置了風景園林(類)專業,在校學生達到4萬余人。
2011年3月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風景園林學”成為國家一級學科,可授工學和農學學位,對于我國風景園林學科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李煒民認為,風景園林已經成為一級學科,但是對風景園林學科承擔的研究領域以及對未來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在名稱、內容甚至研究領域和方法上缺乏統一的規范。
資料顯示,大量樹木對城市空氣的凈化作用不可忽視,城市綠地系統被國際大都市看作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多渠道整治污染。東京有關當局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東京的綠化很少種草,而是種樹,不但要綠化面積,還追求綠化體積。在人口稠密的倫敦,人均綠化面積高達24平方米,城市外圍還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面積達數千平方公里,幾乎是城市面積3倍。
李煒民表示,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一場暴雨奪走了數十人的生命,暴露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諸多弊端,與此同時,建于800多年前的北海團城卻滴水未積,古人造園(城)的科學智慧得以充分顯現,值得現代人學習與反思。
編輯:qij
相關閱讀
園林中陽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陰影中的草坪
對于花園的道路來說,觀賞草可以構成令人喜悅的道路邊緣,但是,這樣的邊緣需要很精心的維護,否則景觀也許會不盡如人意。為了邊緣草坪的修剪,寬闊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機來修剪;這種方法尤其適合用于沿道路兩旁的緩坡地形【詳細】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中國園林發展脈絡與概述
中國自古以來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