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定位之憂
在竭力追求商業規模和廣告效應的同時,工業遺產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基本功能被邊緣化,有些項目失去了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的基本目標、原則和要求,甚至違法違規
在加快提升生態文明,推進新城鎮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背景下,工業遺產作為我國城市的既有空間資源,規模大、布局集中、綜合條件優越,其合理保護利用,對完善城市功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近年來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有創新實踐和成功案例,但也存在定位雷同、重商趨利、不切實際等問題,導致工業遺產破壞和不可持續。我國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正在進入重要的提升階段,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
被邊緣化的文化傳承載體
在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定位方面,存在的典型問題是過度空泛,趨利重商,畸形混合。諸如:城市客廳、旅游盛宴、動漫王國、世界創意中心、國際時尚樂園、新城市綜合體;又如:文化硅谷、風情旅游、演藝酒吧、科技研發、商務會展、SOHO辦公,直至商業超市、古玩書市和健身房等,形成邊界破碎、業態畸形的“功能混合”,在竭力追求商業規模和廣告效應的同時,工業遺產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基本功能被邊緣化。還有些項目急功近利,一味投合時髦的政策環境導向,追隨開發主體的商業意圖和市場預期,定位偏激、主題缺失,遠離城市功能和社區生活需求,失去了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的基本目標、原則和要求,甚至違法違規,明顯不符合相關規劃確定的用地性質和指標,也不符合產業、社會、環保等相關政策法規。由于首先在根本上缺乏完整合理、切合實際的定位,又以多變的投資效益或商業利益為基準,不斷對既定保護范圍和開發目標任意調整,難免隨意多變、不可持續,實施中引發各種社會經濟矛盾,直至陷入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
定位問題不僅導致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缺乏特色、千篇一律、文化缺失,而且會嚴重沖擊工業遺產的基本條件和保護要求;規劃實施中的本體破壞、結構失調、投資浪費以及開發管理方面的困難,也使項目無力支撐、不能持續健康發展,無法實現既定保護與開發利用目標。同時,市場效益最大化的定位,從一開始就對相關規劃形成巨大壓力,埋下了后期各種社會、經濟、環境問題的根源。更嚴重的是,由于開發策略、模式不當和開發時序顛倒、“一刀切”和非漸進,既脫離了工業遺產的本底條件,也不符合對其作為城市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的本質要求。如此“保護利用”,難免導致對工業遺產的整體破壞,沖擊地方文化,也無益于周邊社區環境品質的提升與改善,與整體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的目標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
定位決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方向和方法,決定著工業遺產的命運和前途。科學定位須認真回答“有什么、要什么”和“在哪里、去哪里”的重大問題,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整體規劃、開發策略和規劃實施有決定性影響。定位的基本內容包括項目性質、發展目標、功能組成等,直接影響保護范圍、改造要求、利用方式、開發策略、社會使用以及規劃編制、實施和管理。其中,現狀條件、資源評價、權屬關系、投資來源等,都是影響定位的重要因素。尤其涉及居民拆遷、企業改制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招商引資項目時,定位問題往往變得更加復雜、難以掌控。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美國梅諾莫尼山谷——眾多工業遺址的景觀改造
20世紀80年代,美國中西部地區的中興城市熟悉的故事情節,工業開始逐漸被移出城市——將爛攤子丟到別處。這個山谷就象是城市中一塊1200英畝的傷疤。60000輛機動車行駛在這塊土地上的高速路上【詳細】
從李光耀故居爭議看遺產的利用
近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故居的存留問題,引發了國際媒體的關注與熱議。筆者認為,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與思考,對于深化中國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識、突破權威遺產話語的束縛具有重要價值。【詳細】
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28日驚艷亮相
以“美麗四川·五彩涼山·度假天堂”為主題的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在7月23日開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將作為重要的節點活動內容亮相文化旅游節。 【詳細】
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啟動
7月23日,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的主要配套活動之一,“文化之根·旅游之魂——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西昌火把廣場開展。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