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發現世界植物新物種
2013-02-08 11:58:49 來源:金華日報 瀏覽次數:
進山游玩時,如果遇到這樣的果子,可能是磐安櫻哦。
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上發表,
新物種被命名為“磐安櫻”
上月,國際權威生物學類學術雜志———美國《PLOSONE》(《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正式刊發由磐安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陳子林、杭州師范大學博士金孝鋒等專家學者撰寫的學術論文,介紹了他們在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發現并命名的植物新種———“磐安櫻”。
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亞琳說,這是植物王國里第一個以磐安命名的植物物種。
首席記者吳振榮陸旭升文
動態考察監測發現新物種
磐安櫻的發現緣于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經常進行的動態考察與監測。2010年4月,陳子林一行在保護區內考察時,發現在一個山谷里有一株櫻桃小枝毛比較多,葉子質地為膜質,托葉分列形狀也和普通櫻桃不太一樣。感到好奇的陳子林采集了這種植物的標本。當年5月上旬,陳子林陪同杭州師范大學博士金孝鋒,第二次在保護區內找到了這種植物。這時該樹上長出了青色果實,顯得尚未成熟。6月初左右,陳子林第三次尋找這種植物時,發現其果實已經成熟掉落。
此后,陳子林等科研人員跑了磐安五六個鄉鎮,到生長環境類似的地方尋找這種植物的蹤跡。結果在許多地方都有發現,只不過在大盤山上的種群數量比較集中。
其實,磐安櫻的真面目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只是在以前,它被一些專家誤認為是浙閩櫻。陳子林等科研人員經過對標本進行分子標記、DNA序列測定,最終認定磐安櫻是介于浙閩櫻和迎春櫻之間的一個新物種。
磐安櫻和一般櫻桃的花色差不多,大多為粉紅色或白色,但花的形態結構不太一樣,花果期為3~5個月,果實成熟時呈黑色,類似車厘子,這也與一般為紅色或黃色的櫻桃果實有異。磐安櫻的果實較大,一般野生櫻桃果徑為5毫米左右,磐安櫻有7~8毫米。更為重要的是,磐安櫻味道甜美,不酸不膩,比人工種植的櫻桃口感要好得多。
磐安櫻的發現意義重大
“磐安櫻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植物區系,提高了磐安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的知名度,在今后野果觀賞與食用價值開發方面更是具有重要意義。”陳子林說。除了在系統進化上有研究意義外,磐安櫻的果實很漂亮,可用于園林綠化。其次,磐安櫻口感佳、品質好,但果實個頭和產量不如人工種植的櫻桃品種。如果將兩者進行雜交選育,就有可能研發出口感和產量俱佳的櫻桃新品種。
雖然陳子林等人認為,他們在大盤山發現的野生櫻桃品種很可能是一個新物種,但是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馬虎。因此,磐安櫻在2010年4月被發現后,陳子林和他的團隊進行了多次野外觀察,詳細了解其生物特性,同時在現代實驗室用分子標記技術進行分析研究。2012年,歷時近3年的野外觀察與研究結束,最終形成了研究成果。他們把研究成果寫成論文,投給了位于美國的國際生物學權威學術雜志《PLOSONE》。
《PLOSONE》在生物類國際學術刊物中排名全世界第8位。因為研究材料扎實,一兩個月后就收到了雜志編輯部的反饋,對方表示在略作修改后可以采用并刊發。
對于磐安櫻的命名,國際上的慣例是,一個新的物種,誰先發現誰就有命名權。在命名過程中,有的是以發現地來命名,比如浙閩櫻,最早是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區被發現的;有的是用形態特征來命名;還有一些是為了紀念在某個研究領域內取得顯著成績的植物學專家的名字命名。在發表的學術論文中,磐安櫻所擁有的獨特物種地位受到了業界認可。
保護區已發現多個新物種
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我國唯一以野生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總面積4558公頃。近些年,經過保護區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保護區內已經發現多個新物種。
2005年3月,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浙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杭州植物園、浙江省中醫藥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共同對大盤山保護區內的植物種質資源、藥用植物資源、珍稀植物資源、森林植被類型、昆蟲等10個專題進行綜合考察。
科考隊員經過一年的野外考察,采集制作了2000多份動植物、昆蟲、大型真菌標本,拍攝了1000多張圖片,撰寫了12個專題研究報告,第一次系統地摸清了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在綜合考察中,考察組發現了一個小果薔薇的變種,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專家組將其命名為“大盤山薔薇”。
這次調查全面系統地查清了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并對野生藥用植物進行了重點的調查和研究。據統計,大盤山自然保護區共有植物種數1638種,其中藥用植物1074種,占我省藥用植物種數的60.17%,占全國藥用植物種數的9.64%。同時,發現了大膠鼓、尼泊爾老鸛草、毛凍綠、羽葉蛇葡萄、長瓣短柱茶等5個浙江分布新記錄,證實了大盤山為國家首批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七子花的全球分布中心。
2010年4月,在大盤山花溪海拔300~500米處,研究人員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還發現了植物新物種“大盤山薹草”,其研究成果在《北歐植物學雜志》上發表。
編輯:wenweihua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我國投175.56億提升動植物保護能力
5月25日,發改委在其官網發布和農業部、質檢總局、國家林業局聯合制定的《全國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5年)》(下稱“《規劃》”)。【詳細】
研究稱地球10億年內將滅絕 動植物將消失
根據一項新研究顯示,接下來的10億年內,所有動植物都會從地球上消失。科學家說,在不到10億年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將變得太低,而使需要光合作用的植物無法生存。【詳細】
中國科學報:共生動植物基因快速進化
眾所周知,人類以及我們的抗生素正在與導致人體疾病的細菌進行著一場進化軍備競賽。隨著人體建立起一道防御工事,細菌也會加以改進以躲避這些防御,進而對人體或我們的藥物展開新一輪的攻擊。【詳細】
揭秘2.52億年前地球上90%的動植物滅絕原因
距今2.55億年前,我們的古生代地球以茂盛翠綠的森林而聞名,森林中都是高達30米的現代苔蘚和麻黃類植物的近親。長達2.5米的巨型千足蟲散布地面,翅展達0.7米的類蜻蜓昆蟲掠過天空,海洋中更是蜂擁著長達2米的類蝎子生物和長達10米、甚至更長的肉食魚類。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