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趕”與“轉”中的綠色思考
2013-03-07 12:52:20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次數:
作為中國西部快速發展的省區之一,貴州在“趕”與“轉”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生態優勢,把科學的綠色經濟發展理念貫穿于發展戰略和發展實踐之中,以“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等為出發點和抓手,結合貴州實際,探索特色生態經濟發展之路。
“走在西部前列”的生態實踐
在“美麗中國”的布局和遠景中,貴州是啟動“生態文明”實踐最早的省區之一。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更堅定了貴州“生態文明”和“美麗貴州”建設的決心。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強調,貴州是我國西南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省份,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能礦資源豐富,區位條件良好,發展潛力很大。“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增強發展的可持續能力,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
貴州省省長陳敏爾特別注重生態文明在項目規劃中的統領和落地。他在貴安新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說,貴安新區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新區規劃建設各方面,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生態城市,立足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和時代要求,在空間布局、建筑設計、建材運用上彰顯貴州獨特的城市風貌和多樣的文化元素。
而多年來堅持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并致力推進生態建設的貴陽,則在五個方面對未來的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進行了規劃,分別是綠色經濟崛起、老百姓幸福指數更高、城鄉環境宜人、生態文化普及和生態文明制度完善。
貴州的綠色和生態保障戰略,一方面是貫徹黨的十八大有關“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精神,同時也是貴州發展的現實需要。一面是追趕,一面是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態壓力。從近年來的工業化進程看,資源和環境容量的雙重約束特征在貴州同樣存在,特別是面對山多地少的地貌特征。
但在重重壓力和約束下,貴州卻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中央紀委駐環境保護部紀檢組負責同志2012年在貴州調研生態文明建設時指出,貴州通過實施污染減排,重點流域、區域、行業污染治理,農村環境保護等工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在了西部地區前列。
清晰可見的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路徑
最近傳來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外交部批復同意連續舉辦了4年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在2013年升級為國家級的國際性論壇,這是國內唯一的高規格生態會議。同時,《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規劃》去年12月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復,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發展上,貴陽已經成為全國創新區和示范區。規劃在國家層面獲得通過,也拉開了貴州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系統和規范之路。
早在2007年開始,貴陽就提出了生態文明城市發展的思路。強化對百花湖、紅楓湖等“兩湖一庫”的保護,撤除清鎮電廠等高污染企業,拒絕高污染企業落地,規劃引進和布局新型生態企業。創建環保法庭和審判庭,以法制為保障對生態保護進行固化。并通過生態文明貴陽會議以及一系列的城市規劃,逐漸形成生態文明體系。
與此同時,貴陽正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經濟快速增長。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700.3億元,增長17%。貴陽的實踐表明,生態文明理念和經濟發展不但不沖突,還具有互相推進作用,貴陽并沒有因為保護生態而放緩經濟發展,還因為生態和綠色經濟理念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入駐。
除了貴陽,畢節市也同樣選擇走生態文明強市之路。《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剛剛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通過。在規劃中,畢節將創新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率先開展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建設長江、珠江兩江上游生態安全體系。
另外,貴州都勻等區域城市的綠色實踐也同樣獲得了認可。2012年,都勻在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獲“全球綠色城市”稱號,成為貴州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四在農家”描繪“美麗鄉村”
做了一天農活,開著小轎車回到自家小洋樓,打開熱水器,洗去一天的乏意,然后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著電視,喝著桶裝礦泉水。這是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村民孫流祥的幸福生活。
孫流祥說:“田壩村是典型的綠色經濟村,生態環境優良,漫山遍野的茶葉種植,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同時,也保證了村民的收入。我們這里地勢干旱,以前種什么都不見效益,多虧這些年搞‘四在農家’,調整了產業結構,好田好土都用來種茶,才算走上了致富路。”
以遵義實踐獲得成功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目前已經在貴州各地鋪開。走在畢節的大方、貴陽的烏當、六盤水的水城等縣的廣大農村,具有貴州特色的“小青瓦、白粉墻、雕花窗”民居一片片、一寨寨地呈現眼前。
在“美麗鄉村”打造過程中,貴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并行,引入現代農業體系,規劃10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把生態移民搬遷、扶貧和石漠化治理結合起來,依托旅游、特色產業和文化等,建設了許多具有各自特色和內涵的新鄉村。
編輯:wenweihua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貴州樓納“首個鄉村振興工作營”成功舉辦
2018年2月10日,【詳細】
貴州122個自然保護區為瀕危動植物撐保護傘
10月26日,記者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