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城——綠色+智慧
綠色建筑的綱領
4月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通知的形式印發了《“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將是指導我國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發展總體目標為:到“十二五”期末,綠色發展的理念為社會普遍接受,推動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的經濟激勵機制基本形成,技術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創新研發能力不斷提高,產業規模初步形成,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基本實現城鄉建設模式的科學轉型。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建設一批綠色生態城區、綠色農房,引導農村建筑按綠色建筑的原則進行設計和建造。
在理念導向上,倡導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理念,以人為本,以維護城鄉生態安全、降低碳排放為立足點,倡導因地制宜的理念,優先利用當地的可再生能源和資源,充分利用通風、采光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建筑,倡導全生命周期理念,全面考慮建筑材料生產、運輸、施工、運行及報廢等全生命周期內的綜合性能。在目標選取上,發展綠色建筑與發展綠色生態城區同步,促進技術進步與推動產業發展同步,政策標準形成與推進過程同步。在推進策略上,堅持“先管住增量后改善存量,先政府帶頭后市場推進,先保障低收入人群后考慮其他群體,先規劃城區后設計建筑”的思路。《規劃》重點任務包括: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房、加快發展綠色建筑產業、著力進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動老舊城區的生態化更新改造五大方面。
4月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九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新產品博覽會上說,近5年,我國綠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發展,2012年綠色建筑項目數和面積均相當于2008年至2011年的總和。仇保興說,城鎮化要轉向新型城鎮化,就意味著作為城鎮化最基本的細胞——人類的住房必須要更新形式,從傳統建筑轉向綠色建筑。未來,必須把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等生態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鎮化的進程中。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仇保興指出,要把住綠色建筑質量關,第一,加強評價標識機構、專家、測評機構監管。第二,要對綠色建筑的設計、建造、運行進行全過程的監測。第三,加強社會監督。第四,完善綠色建筑的補貼和處罰機制。在補貼機制方面,綠色建筑財政補貼要使業主和消費者能夠分享,具體可以通過財政補助、減免契稅、維修基金、物業費減免、直接兌付等方式。政府投資的綠色公益型建筑要補貼給建設單位(業主),鼓勵業主主動要求進行綠色建筑的設計和施工。第五,要培養綠色建筑的物業管理。推進物業服務企業從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服務創新型轉變,構建綠色物業服務體系等。
讓城市“智慧”起來
此前,1月2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做好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在各地初審的基礎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開展了2012年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申報的綜合評審。經研究,確定北京市東城區等90個城市(區、鎮)為創建國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試點。《通知》指出,智慧城市建設是推動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拉動內需、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各地要以創建智慧城市為契機,積極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與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通知》要求各地應結合相關規劃實施和自身特點,在充分整合現有信息資源和應用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實現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應用和數據共享,構建智能、協同、高效、安全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務應用體系,并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種渠道、多元投資的方式,開展試點相關項目的建設和運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試點所在省級人民政府簽訂共同推進智慧城市創建協議,并會同省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與試點城市(區、鎮)人民政府簽訂“國家智慧城市創建任務書”。
2012年7月19日,第一屆中國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在京召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在會上作了“智慧地進行城鎮建設,積極促進我國城鎮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發言。仇保興指出,應從三個方面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第一,從社會發展的整體角度,系統謀劃城市的發展。第二,從有效的可執行的角度來分析,實現智慧城市建設過程可執行、可落實、可檢驗、可考核。其中,必須關注并解決產業、民生、環境、行政、資本這5個問題。第三,要從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的角度來思考,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成果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說,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潮流和趨勢就是信息化,特別是當前新一輪信息通訊技術變革甚至是革命正在全面展開,以云計算、物聯網等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不僅僅是概念上的轉變,它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技術發展演變的背景,是一個全方位的變革轉型升級。從數字城市邁向智慧城市,至少有幾點根本性的轉變:第一,信息化跟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環境等各方面的發展會進一步地深度融合,會更進一步地面向現代化的需求全面展開;第二,在理念上,從過去數字城市的建設把網絡空間和實體空間建設對應互動發展,進一步引向把人腦智慧的作用進一步和實體空間和網絡空間融合互動,增加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與世界和諧發展的能力;第三,在應用上,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原有的每一項應用,在原有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各種應用大集成、大整合和基于集成上的全面創新,在各種應用中,增加人智慧的因素;第四,在信息資源開發方面,從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向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轉型,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轉向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轉向人的智慧的開發利用;第五,在信息技術應用上,更多地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成熟的信息技術;第六,要建設更好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像建設泛在的、融合的、智慧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等,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中國夢城市夢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不長的時間內連發兩個指導性文件,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已經格外清晰。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在第九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做了題為“理想城市”的演講。他說,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新型城鎮化,什么是新型的城鎮化?它應該是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集約節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它一定是綠色的、低碳的、生態的、智慧的、宜居的。
李迅說,中國的城市發展要實現四大轉型:增長方式上要從過去的工業文明的褐色發展轉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綠色發展;發展方式上從過去的線性發展轉向循環發展;城鄉空間要從過去無序的攤大餅、蔓延式的發展,向緊湊、集約、有序、均衡的方向發展;發展模式要從過去英美模式走向中國模式,就是科學發展的新型化城鎮化模式。
在本屆國際綠色建筑大會上,中國萬通“立體城市”的概念再次被提及,它所倡導的綠色低碳全新理念得到李迅的肯定。“立體城市”是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中國商界氣候變化國際論壇”上首次提出并付諸實踐的新型城市建設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在大約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個建筑面積600萬平方米、可容納8萬至10萬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它有六大規劃理念:豎向發展、大疏大密、產城一體、資源集約、綠色交通、智慧管理。
北京萬通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郝杰斌用“微循環、正能量”來概括立體城市。他強調,立體城市將充分體現生態、科技和文明等特色,實現微規劃、微產業和微管理的有機結合。微規劃就是從生態、能源和交通等領域充分考慮綠色、節能和低碳的要求,表達立體城市對自然的尊重;微產業則是要讓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和都市農業在立體城市中得到發展和創新;微管理就是引入社區自治的理念,充分運用新信息技術,建設城市公共信息平臺,打造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
郝杰斌用數據加以說明,立體城市只占同樣規模的平面城市約1/7的土地,節約58%的城市用水,降低41%的能耗,減少60%的碳排放和89%的不可降解垃圾填埋量。
天空城市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唐瑛介紹了“天空城市”的獨特意義,“天空城市”有點兒類似萬通“立體城市”,該設想是把所有的城市功能匯集在一個建筑里。天空城市是利用最高的建筑科技、最高能源效率、最高空氣品質、最高土地效率,讓人得到最高生活享受,真正由科技創造品質。她說,郭沫若先生有一首詩叫《天上的街市》,而“天空城市”完全可以把那樣一個飄渺的空中街市變為現實。
李迅說,理想城市是人類永恒的一個追求。我們的理想城市應該是低碳、生態、綠色、智慧、宜居,讓人有美麗幸福的感受。夢想就在前面,我們一定要做夢,城市夢是中國夢的一部分,大家追求現代理想城市,一起為中國夢圓夢而努力。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