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景觀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方法探討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與土地的聯系最為緊密,土地上有彌足珍貴鄉土文化、鄉土景觀遺產,還有當地人對自己這片土地的信仰。然而,大規模的鄉村開發導致生態惡化日趨嚴重、鄉土景觀風貌逐漸遺失、鄉土文化也出現斷層。我們應當認識到:鄉土景觀是維系鄉土中國的傳統倫理信仰的紐帶,建立人跟自然真正和諧的重要基礎,理所應當得到關注和重視。因此,研究鄉土景觀資源整合與利用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鄉土景觀資源的類型
(一)從景觀風貌角度劃分
鄉土景觀根據其外在表現形式和人的參與形式主要可分為自然環境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部分,其中人文景觀又包括:經濟景觀、聚落景觀、歷史文化景觀。這幾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鄉土景觀。
1.自然景觀。自然景觀是由山水、動植物資源和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構成的景觀,是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總和,也是—個地區鄉土景觀框架的基礎和大背景。
2.人文景觀。鄉土景觀以其人文化人性化為特點。人文景觀與人類的發展緊密相連,是歷史研究的寶貴資源,也是保持景觀本土化的關鍵。
(1)聚落景觀。聚落景觀是構成鄉土景觀的重要部分。傳統聚落景觀由自然環境、建筑、構筑物和建筑外部空間構成,以建筑群構成的景觀氛圍為主體。
(2)文化景觀。鄉土文化景觀包括物質形態的和非物質形態的。傳統鄉土建筑中的牌坊、宗祠、碑刻、寺廟、戲樓是鄉土文化的物質表現。此外,各地的宗教、民俗活動等也非物質形態景觀,也屬于鄉土歷史文化景觀的范疇,是各地區鄉土景觀吸引人們的重點所在。
(3)經濟景觀。經濟景觀是鄉土景觀中與人的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部分,是鄉土景觀的特色所在。鄉土景觀與人們的生活不可分割,鄉土景觀中的經濟景觀包括人們的生產場景、農田、林帶生產工具與生產相關的經濟作物、動物和有這些元素組成的景觀體系。
(二)從空間層次上劃分
1.微觀層次——鄉土事物。一個或一組事物形成的景觀,例如鄉村小路旁的一棵大樹、遺留在田邊的一架水車等。一般是由具象的“物”所構成的,其具有具體的景觀形態,給人較為直觀的鄉土感受、是生活藝術的體現。借鑒這樣的元素,將原有的鄉土景觀藝術化、符號化,從而保留鄉土的精神,可以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
2.中觀層次——鄉土片段。鄉土環境中的一些景觀片段,例如鄉土聚落景觀、農業景觀、民俗景觀等。這一層次的景觀最富有地域特點和鄉土原生特色,也是鄉土環境中最具感染力和代表性的風景。對于這一層次的鄉土景觀,應重在保留維護和更新,在規劃和進一步設計中,保持其風貌,順應其特色,營造出和諧美感。
3.宏觀層次——鄉土意象。宏觀層次的鄉土景觀即鄉土意象,是鄉土環境中所有自然與人工形態給人們的感受。它是以自然純樸的田園風光為主題,由鄉土環境中的各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鄉土景觀意象是人們對鄉土景觀的認知過程中。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個具有個性化特征的景觀意境。在鄉土景觀意象明確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鄉土景觀規劃中。繼承和保持傳統景觀和景觀意象是最高原則。
二、鄉土自然資源的利用方法
自然界豐富多樣的地形、土壤、氣候、地質和植被,不僅是構筑鄉土景觀的重要元素,也是景觀創作的靈感和象征,對于鄉土自然資源的利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用。
(一)充分結合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鄉土景觀的框架和基礎,也是景觀設計的主要依托。復雜的地形,對于設計者來說,既是巨大的挑戰,又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例如,深圳梅林山郊野公園依山而建。地表起伏較大,空間層次豐富,局部地形復雜。設計者以保護和恢復基地生態環境為前提,在進行相關項目的設置和景觀營造中充分尊重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結合現狀地形進行因地制宜的設計,力求創造生態和諧、人與自然互利共生的宜人環境。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鄉土景觀:新時代里的鄉土建筑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各類民俗文化與自然因素的推動下,形成了豐富的鄉土建筑遺產。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鄉土建筑功能遠遠不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新時代的鄉土建筑應運而生。【詳細】
于丹:在城市化進程中留住鄉土
5月11日,2014中華黃河文化高峰論壇在青銅峽市舉行。著名學者、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于丹,東亞文化比較研究中心主任宛金章,以及銀川市文聯主席郭文斌等專家學者參加,為中華黃河文化發展建言獻策。【詳細】
消失的村莊:莫讓城鎮化抹去“鄉愁”
中國最近結束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頗具清新詩意的表述“鄉愁”概念引發了專家和網民的熱議。中國每天消失幾十個村莊的現實也讓專家和網民呼吁,莫讓“鄉愁”成為稀缺品!【詳細】
鄉土景觀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方法探討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各種旅游開發的興起。鄉土景觀正面臨危機:鄉土生態退化、鄉土風貌遺失、鄉土文化也出現斷層。保護鄉土景觀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鄉土景觀的價值.成為保護傳統景觀風貌、弘揚民俗文化、維護生態環境和景觀發展創新的重要任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