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景觀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方法探討
鄉土植物是作為本地的鳥類、昆蟲等動物的棲息生境而存在。不同的鄉土環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鄉土植被,珠三角的芭蕉林、北方的梨園、江南的油菜花田等等,無一不體現了獨特的地域風光,是鄉土環境中不可多得的景觀資源。鄉土植物造景一般通過營造地形、水體、硬質景觀來營造生境,或者巧妙利用鄉土環境中植被豐富的色彩與肌理,達到優美的景觀效果。例如,在深圳光明新區中央公園國際競賽的方案中,設計者利用原有場地機理,與各種植物結合形成流動的五色土景觀,大氣磅礴,令人過目不忘。
鄉土環境中的自然材料是最生活化、最直接可取的資源。其利用方法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注重可持續性:鄉土材料最好是通過當地再利用的資源獲得。例如,建造建筑物時多余的石材可以用于鋪設園路,修建景墻、水池,以及景觀裝飾和鑲邊等。二是結合材料特性:鄉土材料的特性與表現的題材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位,今天設計師所追求的不僅僅是造型上的完美,還是造型表現與材質特性的有機結合。三是藝術化處理:鄉土材料經過藝術化處理,可營造多種多樣的景觀小品,點綴場地。一方面,鄉土材料本身就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和天然的魅力;另一方面,陶土、石材、木材等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經過打磨、雕刻等加工手法,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三、鄉土人文資源的利用方法
在鄉土景觀設計中,除了充分考慮場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尊重場地的原有特性外,對于鄉土人文資源的利用也同樣重要,這主要包括保護利用歷史遺存和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兩個方面。
(一)歷史遺存的保護與恢復
鄉土景觀中的歷史遺存具有很高歷史文化價值,且具有不可復制性。我們應當充分地發掘、保護和利用這些歷史遺存,使他們能夠更加完整有序地成為鄉土文化的承載體。一方面可以通過強化宣傳教育。建立起當地居民自發保護的機制;另一方面要開展調查研究和評估工作,對具有保護價值的鄉土景觀遺存進行全面的調查,建立檔案名錄。確定保護對象,實行分類保護,分級管理田。保護原生環境,歷史遺存的原生環境不同于城市的自然環境,具有特色性和獨有性,而獨特的歷史遺存正是根植于這種有個性的環境,二者互相依賴又互相襯托。因此,對于歷史遺存的保護,要植根于整體原生環境的保護。景觀的模仿再生,鄉土景觀的再生是立足于當地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以藝術的手法。科學的理念,還原或再現。對現有景觀進行恢復與功能再造,使原本屬于這片土地的有利信息得以保留,并通過再創作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其獲得再生展示并延續當地的歷史與文明舊。
(二)鄉土文化的繼承與延續
在不同的景觀環境設計中,對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的尊重大致表現為三種方式:對地域傳統文化的“活化”;對地域傳統形式的借鑒;傳統生活方式的參與和感受。
1.鄉土文化的“活化”
民間的鄉土節日文化、家庭文化、習俗文化等,經過了歲月變遷,可能已經喪失了原有的鮮活顏色。對地域傳統文化的活化,其關鍵點在于保持其原汁原味,對此我們可以從下幾個
方面出發:
(1)文化片段整理總結。對于逐漸沉寂或遺失的地域傳統文化。應通過民間查訪、閱讀歷史資料等方式,對零星的文化片段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并根據其脈絡進行適當的添加和創作,使之易于理解,便于更完整的保留和傳承。
(2)傳統文化內涵挖掘。要善于挖掘鄉土景觀蘊涵著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注重對鄉土人文生態的保護和利用。以便更好地發揮民間傳統文化在鄉士景觀規劃設計中的作用。
(3)多元文化的整合。鄉土景觀的意義來源于地方文脈。并解釋著地方文脈,僅靠表層的感覺、感官的體驗來打動人的景觀是無法長久的。鄉土文化的傳承,既要全面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吸取來自各方的文化精華,整合到本土的文化中來,使傳統文化得到升華。
2.鄉土文化的借鑒與表達。鄉土文化具有區域感和差異性,作用上的互補、空間上的重疊、時間上的動態變化。從景觀設計層面來說,就是對空間周圍環境信息、城市歷史、民族風情、傳統習俗、宗教思想等方面分析,提煉相關信息,通過模擬、抽象、隱喻和象征等手法,形成抽象符號表達所提煉信息的主題內容,使人們視覺上接受淺層審美后,通過聯想、想象引發更深含義的意境審美,從而加深人們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3.鄉土文化的體驗與感知。從人與生俱來的好奇的本性和親近鄉土的意愿出發,借助各種活動讓游人自己去感知鄉土的存在。包括讓游人參與農業生產、手工藝、鄉土飲食的制作、參與當地特色節慶和鄉土社會活動等,在鄉土文化的體驗中得到情感上的共融與升華。例如,在武漢佳海農業風情公園的方案中,特別設置了生活體驗區,該區在功能上以創造出值得游人回憶的農業活動體驗為主,建設具有住宿型、康體型、生產型等功能的市民體驗主題農園。其中設置有農家飯舍、自家農耕園、開心磨坊、釀酒坊、制陶屋、農家戲臺等景點,供游人參與、觀賞游玩(如圖4)。又如,在光明新區中央公園規劃方案中,大部分引發公共參與的公共事件被規劃在中央公園外層。呼應“請和我做朋友”的主題,這些公共事件將圍繞“土地”的基本主題展開,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引導人們進行探討,從而加深對土地的理解。通過不斷的“與大地交流”,找尋真正和諧的相處之道。
四、結語
自然融于人類環境,人類屬于自然正是現代生態理念所追求的。鄉土景觀整合與利用是以尊重鄉土環境的生態自然、歷史人文以及人文的體驗需要為前提的一種綜合過程。因此,我們應該秉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自然樸素的設計觀,不加粉飾地運用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體現其原創的特點,保持鄉土本色。此外,要呼吁和提倡發揚設計的創造性,帶著我們對社會對環境的責任去創造當代人的土地和當代人的生活空間。總之,“鄉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社會發展歷程的見證,如何利用人類聰慧的頭腦把使鄉土景觀得以保存和發展下去,是未來繼續探索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防.鄉土化景現研究——以江南地區為例pJ.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2】陳志華,李秋香.鄉土建筑遺產保護【M】.黃山書社,2008.
【3】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一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張鎪。蘇婧.保護?模仿?再生——新農村建設中保持鄉土景觀元素的探析.風景園林,2008,22(4).
【5】王浩。等.藝術化的鄉土——浙江德清下渚湖濕地公園規劃Ⅱ】.風景園林2006,(4).
編輯:zhu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