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林:國內濕地公園還沒有一個真正理想的
陳克林稱,濕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反而導致了效力丟失。
↑濕地可以開發成為生態旅游兼物種保護的復合體。
專訪嘉賓
陳克林 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濕地公園建設理念的發起者,濕地公約的提出者,他想通過自身努力建造國內首個樣板濕地公園,目前仍在努力中。5月7日下午,陳克林剛剛結束考察回到北京辦公室,便通過電話接受了南都記者的專訪,他認為濕地在保證生態特征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使用和發揮經濟效益。
城市周邊濕地保護阻力很大
南都:1996年,你首次提出了建設濕地公園,當時是基于一個什么樣的想法?
陳克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濕地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概念,甚至一些從事濱海、湖泊等生態研究的專家,也沒有將之當作濕地生態系統看待。
那個時候我主要從事自然保護工作,保護對象是野生動植物。到了90年代初期,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我們國家準備加入“濕地公約”,當時濕地公約還叫‘拉姆薩爾公約’,因為是以簽約地伊朗拉姆薩爾命名的。
當時還沒有濕地公園的概念,很多地方為了保護濕地,主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形式,屬于機械式保護,會限制當地的發展。此外,如果只建立保護區,這條路越走越狹隘,我就提出建立濕地公園的設想,因為它除了能夠保護外,也能發揮經濟效益。
南都:你提出后起初有人反對嗎?現在情況是怎樣的?
陳克林:起初,沒有多少人認同,因保護理念不同,政府工作人員和老百姓都不支持,尤其是城市周邊,濕地保護阻力很大。南京秦淮河濕地公園籌備了一年半失敗了,最后沒有獲得批準,就流產失敗了。
但到后來慢慢都接受了,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是經我建議后打造成濕地公園的,起初部分規劃專家希望濕地采取全封閉、全生態環境的保護模式,如同自然保護區一樣,但最后還是打造成濕地公園了,目前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
目前,國內濕地公園已超過300余個,很多城市還在陸續打造濕地公園。
濕地保護民間參與度一直不夠
南都:國內很多濕地多采用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形式,而在其他國家可能更多是民間參與,你認為這兩種方式哪個更好?
陳克林:當然民間參與程度越高越好。在國內,濕地保護方面民間參與度一直不夠,大家都好像認為,保護濕地是政府的事情。
國外的濕地項目保護,社區參與度很高,一般都是由私人或企業出資,委托基金會或公益組織去經營管理。反正有意致力于濕地保護的企業和個人都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進去,只要有利于保護濕地就可。
南都:目前城市濕地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陳克林:濕地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卻不被人們所重視。像我們吃的大米、魚蝦蟹,全是濕地產品。早前,我們曾對385塊濕地做過調查,多數濕地都面臨非常大的危險。主要問題是什么?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必然要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說這是最大的問題。另外,沒有合理地利用濕地資源,導致其功能下降,效力丟失。本來濕地很多資源是再生的,你要是找到科學的依據,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把他利用好,他會源源不斷地提供你所需要的效益,所以濕地的服務價值也就最大地體現了。
對濕地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
南都:城市化節奏加快會不可避免地把很多濕地毀掉。在您看來,如何保護濕地是比較科學合理的?
陳克林:其實,濕地最佳的保護方法就是合理利用,并非是死板地保護。首先,怎么樣的利用才是合理利用,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任何一種資源的合理利用都有它的標準,保護也不等于不動它。在我看來,對于濕地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在確保濕地生態因子的特征沒有發生變化的前提下,都可以開展利用。當然這種利用不是掠奪式的開發,首要前提就是不能破壞它的生態特征。
南都:在濕地保護方面,國內外有沒有一些好的經驗和樣板?
陳克林:國內也有很多濕地做得比較好,如深圳紅樹林和香港米埔濕地,雖這些年因經濟發展面積減少了很多,但總體保護情況還算可以。江蘇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是目前國內比較不錯的,它的理念也比較先進,我認為是很多濕地公園可以學習的樣板。另外,杭州西溪濕地公園現在也還可以,從10年前的水鄉開發建設成濕地公園,到如今游人如潮,現在還修建了濕地博物館等設施,向外界展示了江南水鄉文化和濕地文化。據我了解,現在每年到杭州的游客超過2000萬,到西溪濕地參觀的游客超過400萬,說明還是比較成功的,至少讓游客了解了濕地的功能和意義。當然,國外的濕地做得更好,如倫敦濕地等。
南都:也有人說,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有些過度商業化,你怎么看?
陳克林:我不這樣認為。如何算過度?我認為只要不破壞濕地生態特征,最大發揮經濟效益沒有什么不可以。當然,杭州西溪濕地公園雖建立了博物館等設施,但其積淀還不夠,缺乏內涵,希望以后越來越好。
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理想的濕地公園
南都:你理想中的濕地公園是什么樣的?
陳克林:不再是一味地保護,而是能夠合理地利用,實現保護、利用和教育三大功能。
在我的想法中,濕地公園可以把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集為一體,具有濕地景觀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功能的復合體。她的特點是濕地景觀典型,自然風景優美,可供人們觀賞、旅游、娛樂、休息或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建設城市濕地公園,既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又有利于充分發揮濕地多種功能效益,同時滿足公眾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要通過社會的參與和科學的經營管理,達到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維持濕地多種效益持續發揮的目標。
這個觀點提出已經8年了,我至今仍覺得是比較完善的,只要能夠實現保護、利用和教育的功能,那這個濕地公園就成功了。
南都:目前,國內哪些濕地公園比較符合你理想?
陳克林:說實話,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理想的濕地公園出來,但很多已經很接近了。
就目前而言,蘇州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是比較不錯的,公園位于吳中區東山鎮三山島,以澤山島、厥山島、蠡墅島和三山島本島岸線外擴200米為四至邊界,呈不規則的馬蹄形。根據規劃,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將在退漁還湖、退塘還濕的基礎上,進行濕地保護與恢復,恢復三山島原有的河流和湖濱帶,建設以吳文化、漁文化、佛教文化、地球科學文化、明清建筑文化、遠古文明、船文化和石碑石雕文化為特色的濕地公園。
我去考察過,覺得這個濕地公園是目前國內300余個濕地公園中最接近國際標準的,目前還在繼續開發,預計三年后會成型。
濕地公園建設有些急功近利
南都: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和建設濕地公園,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該注意些什么?
陳克林:就一句話,千萬不要急功近利。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明明需要兩年或更長時間建成的濕地公園,偏要一年半就舉行開業典禮,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例如,香港天水圍濕地花了6年時間才開放,英國WWT濕地公園花了8年時間才完工,好東西都是需要精雕細琢的。
南都:你曾說想做一個濕地公園樣板給大家看,現在進行到哪一步了?
陳克林:還沒有成功,主要是缺乏資金。但我會為此繼續努力。
不反對開發商濕地旁建樓盤
南都:如果開發商在濕地旁建設樓盤,你會是什么意見?
陳克林:我不反對,但我的建議是,開發商應找專家了解清楚濕地的價值后再進行規劃。如果能夠在開發的同時,還做一些濕地保護性工程,這樣的項目應該比較吸引人。例如,開發商拿到的地塊有100畝,按照常規操盤可能能賣100億元。如果開發商了解濕地的價值后,對其中的1/5土地進行一些保護性規劃,那它這個項目可能會因為濕地的價值溢價,能賣到120億元。
小科普
濕地周邊建筑是如何限高的?
按照距離,分為一級景觀控制區、二級景觀控制區以及特級景觀控制區。
一級景觀控制區:嚴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所有新建建筑不能高出濕地樹冠的高度。
二級景觀控制區:新建高層建筑可比樹冠稍高,但出露高度及范圍應嚴格控制。另外,老和山、小和山一帶屬于特級景觀控制區,嚴格保護其地形地貌及自然植被,不得作為城市建設用地,不得在該范圍內新建任何建筑物,現有建筑應逐步拆除。
濕地動植物有多少?
中國有記載的濕地植物就有2760余種,其中濕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屬、1380多種。濕地植物從生長環境看,可分為水生、沼生、濕生三類;從植物生活類型看,有挺水型、浮葉型、沉水型和飄浮型等;從植物種類看,有的是細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喬木。濕地動物的種類也異常豐富,中國已記錄到的濕地動物有1500種左右(不含昆蟲、無脊椎動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生大約250種,魚類約1040種。魚類中淡水魚有500種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魚類總數的80%以上。
經典案例
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 五大功能區保護和恢復濕地資源
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位于吳中區東山鎮三山島,根據已編制完成的《蘇州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公園以澤山島、厥山島、蠡墅島和三山島本島岸線外擴200米為四至邊界,呈不規則馬蹄形。公園將建在三山島行政村,規劃總面積9378畝,其中水域6258畝,河道總長700米,總投資9.4億元,實施期限為2011至2016年。
三山島因一島三峰相連而得名,相傳三座山峰分別為春秋時吳妃三姐妹的化身。由蓬萊亭向上,登上主峰北山,眺望南山和東山,清秀兀立,恰似兩位美麗多情的江南女子。放眼湖中,鄰近還有澤山、厥山等三座小島,和三山島一起組成三山群島。三山島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不太涼,夏不太炎,蒼山碧水,風景幽美。三山島四季花果累累,除有“洞庭紅”橘外,更有名果“馬眼棗”為全國所罕見,果大二寸許,鮮甜爽口,現尚有百年以上古棗樹692棵。1984年4月,在三山島發現大量哺乳類化石,有獼猴、棕熊、中國黑熊、鬃狗、野豬、鹿、獾、兔等。
根據規劃,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將在退漁還湖、退塘還濕的基礎上,進行濕地保護與恢復,恢復三山島原有的河流和湖濱帶,與山色、太湖風光形成獨特的島嶼風光。綜合現狀,公園將劃分為五大功能區:生態保育區、管理服務區、宣教展示區、濕地體驗區、社區共建區,重點進行保護規劃、恢復規劃、科普宣教規劃、科研監測規劃和合理利用規劃5個專項規劃,通過保護和恢復區內濕地資源與環境,提升濕地公園生態價值,通過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和科研宣教顯現濕地公園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建設以吳文化、漁文化、佛教文化、地球科學文化、明清建筑文化、遠古文明、船文化和石碑石雕文化為特色,集湖泊、島嶼風光為一體,融保護、恢復、利用、研究、游覽、體驗、宣傳教育為一體的濕地公園。
開發建議
濕地若開發一定要有生態補償
葉青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南都:如果濕地面臨開發應該怎么做會對生態好一些?
葉青:如果占濕地開發,是破壞了土地,破壞了自然,因此要做生態補償,可問題是現在很多開發項目并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去做補償,而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
開發在做具體規劃的時候,考慮到地界面的下滲和土壤的硬化度,要把建筑建在透水性差的地方,本來也沒有多少雨水透下去,這些本來土地比較硬的地方砌建筑,相對來說影響較小。但如果是透水性非常好、很軟的地方,就應該保留下來,或者做透水路面。
南都:怎么做生態補償?
葉青:比如說建筑占了3000平方米的地,可能要用6000平方米的空中綠化來進行補償。因為植物種在地上和種在樓頂上,其放氧量、固碳量和負離子數量都不一樣,在深圳來說是要加倍,這就是一種補償技術,其實現在有很多技術是可以解決補償問題,但是需要花錢,需要開發商去做。
南都:開發做補償怎么判斷是否成功?
葉青:不得不開發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降低沖擊,城市生態環境好不好,在科學上有很多數據研究體系。簡單的評估,還可以看鳥類、蝴蝶,比如說這塊濕地上原來棲息的鳥還會不會回到這里,如果都不見了,那一定是破壞了。
在深圳紅樹林有候鳥遷徙帶,在候鳥所經歷之路上做建筑,就不能做玻璃幕墻,比如我們在做深圳灣科技生態園,會在建筑上做綠帶,上下延伸,比如在建筑上做很多自然陽臺,有仿樹的枝丫,希望候鳥停留,而且有綠帶的話還可以給候鳥提供果實,實際上就是要盡量不擋住候鳥的遷徙帶。
南都:在建筑技術上,對環境破壞的補償是可行的?
葉青:完全是可行的,現在的建筑太硬了,以前的建筑物又矮、又疏,又是木頭材質,木頭大部分時候是可以實現能量交換的,但是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玻璃幕墻會把波段隔掉,但是我們為什么一定依賴用這些人工的東西呢?
比如我們建科院的辦公樓,就有很多環保技術在里面,其實做法也很簡單,但可能對審美觀會有沖擊。一般人可能覺得玻璃幕墻的使用很有現代感,但其實還是舍不得剝離這些表面的東西,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筑自然狀,回歸自然。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江西成立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
近日,江西省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立,聘請復旦大學教授陳家寬擔任顧問。本屆專家委員會由來自生態環境、氣象、土壤、地理、監測、動植物保護等各個領域的31名專家委員組成,其中外省專家7名。【詳細】
海口市濕地保護協會成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