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鹽”植物改良新疆千畝鹽漬荒地
5月1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該所主持的鹽生植物研究項目目前已改良新疆上千畝鹽漬荒地。
新疆生地所博士尹傳華說,在克拉瑪依鹽堿地,經過鹽地堿蓬、鹽角草和野榆錢菠菜等鹽生植物的改良,已發展出較成熟的鹽土農業種植生產模式,并在南疆塔什庫爾干的移民區推廣使用。也就是說,前兩年在鹽堿地中種上鹽生植物,利用這些生物積鹽,使土地脫鹽;第三年種植耐鹽豆科綠肥植物如草木樨,進行生物固氮以快速培肥,第四年基本開始種植農作物。通過實驗,出產的農作物產量與普通田地并無差別。
除了有助農業發展外,鹽生植物在油田等重油重金屬土壤上也能施展拳腳。“我們在克拉瑪依改良過最嚴重的鹽漬化土壤,含鹽量在50克/公斤左右,經植物改良后含鹽量降低到10克/公斤以下。”新疆生地所博士王雷說,分布于沙漠和鹽堿地荒漠區的油田,排放的礦化度廢水會造成土壤高鹽廢水的原油污染。該研究利用鹽生植物進行油田區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復與生態建設,使十幾年寸草不生的土壤重新鋪上綠色。
“新疆的鹽生植物品種相當豐富,在主要幾種研究對象中,鹽地堿蓬每畝產量在1546公斤,可帶走土壤鹽量431公斤。”新疆生地所書記、副所長田長彥說,這些植物的耐鹽特征使它們適應高鹽堿環境、咸水灌溉,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使鹽漬土壤達到耕種水準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往改良鹽漬土的方式主要有干排鹽和灌排洗鹽,通過大水漫灌來‘清洗’土壤的含鹽量,但投入大,而且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很難持續。”田長彥說,目前種植的鹽生植物在克拉瑪依、瑪納斯、塔什庫爾干移民區等地共計改良上千畝鹽漬化土壤。在“吃鹽”改變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結構的同時,研究還發現多種鹽生植物的醫藥、綠化、飼用、食品加工、纖維和化工用途等經濟價值,正在開發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新疆瑪納斯濕地國家公園迎來數萬候鳥越冬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候鳥開啟了越冬旅程。作為候鳥遷徙重要驛站,新疆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日前就引來了數萬只赤麻鴨、綠頭鴨、天鵝、白鵜鶘等國家級保護鳥類在此棲息越冬。【詳細】
新疆額爾齊斯河現霧凇景觀宛如仙境
2017年11月27日,受冷空氣的影響,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出現大霧天氣,由于氣溫的變化,該市境內的額爾齊斯河流域出現唯美霧凇景觀,晶瑩的霜花、冰凝附著在樹枝上,從高空俯瞰整個河谷銀裝素裹,潔白一片,宛如仙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