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發展花卉種植業讓村富民樂
寬闊的水泥路蜿蜒在墨綠的山間,白墻紅瓦的小洋樓醒目地點綴在平整的田野里,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農家樂壩壩里曬著太陽,享受著鄉村的愜意……5月10日,走進汶川縣草坡鄉,記者眼前呈現的是充滿都市田園風情的新村美景。
在兩河村草壩組汶川五木高端農業草坡鄉花卉基地,連棟的鋼架大棚一眼望不到邊,濕潤的空氣中,飄著淡淡的花香。杜鵑紅山茶、多色蝴蝶蘭、大花蕙蘭、文心蘭……每株花在綠葉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在大棚內,不少村民正忙著補種分株花卉。“以前在地里種玉米、蔬菜之類的,一年下來,除去化肥、農藥的費用,一畝能夠有個三五百元收入就算"天公作美"了!”說起震前靠天吃飯的生活,兩河村村民羅國華感慨頗多。
蔬菜種植曾經是草坡鄉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由于蔬菜銷售價格波動較大,許多村民家的情況與羅國華家的情況一樣,一年忙活下來也就幾千元錢的收入。
草坡鄉黨委副書記伏武平告訴記者,地震后,草坡鄉黨委、政府按照“花谷藏鄉、綠色草坡”的定位,大力實施“高山綠頂子,半山菜籃子,河壩花海子”的產業結構調整策略,多方籌措,積極開展花卉產業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先后引進了汶川縣佳馨農業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成都溫江滕杰園藝場、成都市溫江區五木農業專業合作社3家公司,并有村民自建百合花基地1個。
“我們草坡獨有的地理和氣候非常適合花卉生長,吸引了不少花卉公司前來投資建基地。不出門就可以掙錢,完全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寫照。”羅國華家3.5畝地,以每畝每年2000元租金租給公司,自己則受聘于公司當起了門衛,拿上了月薪。此外,羅國華家的家人還可在空閑時間,以每天60元錢的工錢到公司打工。一年下來,一家人光是固定收入就達到了上萬元。
“公司之所以選擇在草坡鄉發展,是看上了這里適宜花卉種植的條件和氣候,種植出來的花卉根肥枝壯、顏色艷麗,自公司花卉基地發展起來后,花卉銷量相當好,收入也不錯。”五木高端花卉基地負責人楊德留高興地說道。
據楊德留介紹,基地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通過強化與國內及港、澳、臺地區和韓國、日本、荷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的企業合作,陸續引進杜鵑紅山茶、多色蝴蝶蘭、大花蕙蘭、文心蘭等10余個新優高檔花卉品種,并形成了成都及國內高端花卉的銷售網絡。采訪中,楊德留掰起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基地在2012年培育文心蘭達30萬盆,市場價每盆50元,當年便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目前公司正逐步加大投入,2013年預計實現文心蘭培育達60萬盆,2015年預計實現文心蘭培育達100萬余盆;按如今的行情計算,2013年可實現年產值3000萬元,2015年可實現年產值5000萬元。
公司的盈利也意味著百姓受益,企業入駐投資激活了山溝溝里的美麗產業發展,帶動了一方經濟,致富了一方百姓。公司聘請當地的租地戶來公司種植花卉,解決部分租地戶的就業問題。同時還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教授他們種植技術和經驗,提高了他們的專業技能,為他們今后當老板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和經濟基礎。入駐的公司在完成自身花卉種植的同時,也帶動著當地農戶積極發展花卉種植業。
截至2012年底,4個花卉基地占地160余畝,主要生產百合、景觀和會展花卉、文心蘭等高端花卉,在以汶川縣草坡五木高端花卉基地和汶川縣草坡天華花卉基地的引領下,全鄉花卉產業年產值超過2500萬元。
找準發展支點、尋求產業擴張、完善基礎設施……震后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務實之舉,為明天的草坡描繪出百業爭先、村富民樂、和諧安康的更美景象。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汶川大地震9周年:回訪令人震撼的遺址景觀
日歷又翻到5月12日了,距離那場山河破碎、近7萬同胞逝去的大地震已過去整整九年。時光流逝,生活始終要向前,撕裂的傷口會慢慢結痂愈合,疼痛會慢慢減輕。【詳細】
陜西靖邊花木經濟助農增收
作為農業大縣的陜西靖邊,近年來不斷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從傳統的大田農業發展到設施蔬菜、水果,再到目前的花卉苗木,走出一條高效發展的農業轉型升級之路。 【詳細】
汶川:花卉種植富了群眾美了山村
寬闊的水泥路蜿蜒在墨綠的山間,白墻紅瓦的小洋樓醒目地點綴在平整的田野里,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農家樂壩壩里曬著太陽,享受著鄉村的愜意……近日,走進四川省汶川縣草坡鄉,記者眼前呈現的是充滿都市田園風情的新村美景。 【詳細】
福建清流立新村:小樹下也好“乘涼”
一個偏僻的村子,四面環山,80多戶人家,420畝并不算肥沃的土地。全村卻有40多輛小汽車,人均純收入上萬元。這是緣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