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唯GDP是從"的城鎮化將是場災難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唯GDP是從”的城鎮化將是場災難
國務院日前批轉國家發改委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城鎮化被列為其中一項重點工作。
城鎮化被解讀為拉動內需的最大潛力,是未來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但是,在“GDP主義”的主導下,城鎮化常常被誤讀為城市投資、城市建設。
如何避免城鎮化變成新一輪“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告訴記者,城鎮化,不能隻談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不談城市體制改革問題。城鎮化為經濟增長帶來的巨大紅利,隻能通過城市體制改革來實現。
“有些城市隻有現代化,沒有傳統﹔隻有文明,沒有文化。這就是城市簡單擴張的結果。過去粗放的,以土地為核心的城市擴張必須終結,中國的城鎮化已經到了要精細化改革的時候。”鄭永年說。
城鎮化應關注“人”而不是“地”
緊緊圍繞GDP去做城鎮化,會使城鎮化變成一場“災難”。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的城鎮化被認為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為什麼城鎮化會被賦予如此重大的意義?
鄭永年:中國要改變過去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要建設內需社會,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內需社會主要是一種“urban phenomenon(城市現象)”,沒有城市化,消費社會很難建立。傳統農業社會很難成為一個消費社會。消費水平提高是城市化的一個結果。
但是,城市化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去實現?如何去收獲城市化的好處,避免負面效應?大家不清楚。到了地方政府那裡,城市化就是“GDP主義”的翻版。他們認為城市化,就是城市的擴張,從GDP的角度去理解城市化。跟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城市化是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但是,消費是人的消費,不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哪能建立起消費社會。
《中國經濟周刊》:“唯GDP是從”的城鎮化,會造成哪些問題?
鄭永年: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只是為人的城市化服務的工具。消費社會是城市化的一個產物。而GDP根本不用去談,城市化肯定會帶來GDP。如果非要通過城市化達到GDP增長多少點,這會使城市化變成“disaster(災難)”。
現在,地方政府關注土地,銀行關注土地,開發商關注土地,有人去關心“人”嗎?這就是中國城市化的弊端。
我到過中國很多城市,城市化造成多少浪費有目共睹。前面一個市長規劃的項目,還沒做完,下一任市長又要重新改、重新建設,公路、樓房、橋梁,拆了又建,一直在產生GDP,但這是巨大浪費之下的GDP。城市化如果沒有很好的統籌規劃,會變成“disaster(災難)”。
中國前30年的城市化,就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和教訓了。改革開放30年,城市化速度也不慢,但產生了不少負面效應。城鄉二元的分割,至今還存在。龐大的農民工隊伍身份沒有轉化,又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叁元社會”:城市居民、農民、農民工。城市化產生了那麼多的“城市貧民”。中國的農民工,包括他們的家屬在內應該有3億~4億人。他們已經在城市生活,光是關注這幾億人口的城市化,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了。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