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反思:景觀設計如何擔當大任?
生態環境保護漸受重視的現代社會中,景觀設計行業如何擔當大任?第九屆中國(北京)園博會舉辦之際,風景園林師國際論壇也在北京成功召開。論壇的“對話大師”環節中,德國的彼得·拉茨、日本的三谷徹、華南農業大學城市規劃與風景園林系主任李敏和清華大學景觀學系副教授朱育帆四位知名設計師,深入探討了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應該承擔的責任。
景觀設計非萬能而應正確定位
“很長一段時間內,‘景觀設計師可以拯救地球’的說法在業內外都很有市場。”李敏認為,這是一種錯覺。景觀設計師并不是萬能的,尤其是生態環境的改善,完全靠栽花種樹不可能根治環境污染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風景園林行業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應更多地呼吁和宣傳相關理念。
雖不是萬能,但要更好地發揮行業功能,需要景觀設計師們對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客觀的定位和足夠的責任感。三谷徹總結道,建筑是一種存在,而景觀是一種現象。如果景觀只承擔設計的工作,只會成為建筑設計的一個粉飾的過程。兩年前日本大地震后,雖然土木和建筑工作人員被政府召集進行基礎建設和重修,景觀學者和設計師沒有在列,但三谷徹等很多業內人士還是主動到了災區。
“大壩等防御措施亟待修建,但人們的心理創傷也需要修復。”三谷徹說,景觀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景觀設計師們提出重建當地原本一片非常獨特的松林地貌,借由傳統景觀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慰藉。
對于在作品設計時應采取的態度,彼得·拉茨認為,站在設計場地上,就應該考慮到30年以后、100年以后那里的樣子。人們不可能一直逃避在花園里,所以景觀設計師有責任在城市中尋找或者規劃出適宜的空間,讓自然系統存在其中。“現實的生存環境確實令人困擾,但我們不解決的話,更困難的問題將留給下一代。”彼得·拉茨表示。三谷徹則認為,景觀設計師是要創造人與自然親近的機會,生態系統這種尺度的問題還是要留給城市規劃師去做。
施工影響項目水平需整體反思
一件景觀設計作品無論有多大的社會效應和作用,后期具體施工的人員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幾位嘉賓結合這個環節中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也發表了各自看法。
三谷徹表示,中國的景觀設計水準比他想象的要高很多,但施工單位卻要比想象的差得多。日本和中國有很大不同,日本學設計的人絕大多數最后都從事施工工作。原因很簡單,在日本施工人員的收入差不多比設計師高出一倍。進入好的施工公司,還有很多去海外留學的機會。
施工水平高低并不因是否專業出身決定。彼得·拉茨介紹說,世界上95%左右的花園是由非專業人員建造和維護的。他們對于花園的獨特理解往往令專業設計師大吃一驚,關鍵就在態度和是否具備建造水平。“不光是施工方,業主、監理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也許一個項目就被毀了。”朱育帆說,所以他在作品設計時盡量為各方考慮周全,以避免后期的麻煩。
中國傳統園林能有這么多精品,與歷代的一批批高水平匠人密切相關。“中國傳統造園中,設計和施工是一氣呵成的。”李敏表示,完成作品不好,設計師也有責任。要想做好的景觀設計師,一定要到現場去,學習和把控施工現場的全過程。能不能把樹種活?能不能把地形做好?能不能把設計圖紙變成實際作品?都應該是設計師學習和關注的內容。而現在的很多設計師是交了圖就收錢,后期工作很少去關注。而要想有好的設計,設計師就要有對作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負責任的態度。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成功的景觀設計輕松拯救空間顏值
近年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自然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詳細】
綠色基礎設施和景觀設計的關系
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專家推薦綠色基礎設施作為各種因氣候變化、農業改革、城市交通等引發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歐盟提出希望改善歐洲自然環境,德國風景園林師協會也宣布,將“綠色基礎設施”作為未來景觀設計的主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