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等國防治城市內澇經驗
進入7月以來,我國多地不同程度地出現強降雨,導致內澇,多地重演城市“看海”悲劇。一場暴雨導致民眾出行困難,暴露了一些城市在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嚴重落后。
對不少城市而言,避免城市“看海”,實屬不易。因為不少城市規劃存在“先天不足”,再加上地下還有很多煤氣、廣播、網絡等其他管線,大規模擴充現有排水體系難度很大。在“硬件”難以大動的情況下,無論是政府還是市民,更應考慮如何加強“軟件”建設。
在減少雨水對排水系統的沖擊方面,美國、德國等國積累了不少有益經驗。在美國常駐期間,筆者曾採訪過一場由喬治梅森大學阿靈頓校區組織的雨水桶拍賣會。提出“雨水桶”概念,目的在於號召社區居民多使用特制水桶收集雨水。這一方面可以減少家庭澆花和草坪等方面的用水支出,另一方面可以減少雨水對排水系統的沖擊。
為了收集雨水,筆者所在社區的圖書館等公共建筑,頂部也都安裝了雨水收集系統。近年來,美國人雨水收集利用的意識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通過立法、行政或財政手段鼓勵雨水收集利用。
在德國漢堡等一些城市,致力於在自然環境中涵養水源,以保証盡量少的雨水進入城市排水管道,從而減輕城市排水管道壓力。比如屋頂上面鋪設防水材料,其上可以鋪土壤種植被,從而在下雨時起到涵養水源作用,多余雨水導向蓄水池。
國外一些防災減災實踐顯示,決策部門應將氣象部門作為重要技術支撐力量,加強氣象預測預報在城市災害預警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信息發布的時效和覆蓋面。
筆者曾報道過颶風“桑迪”在美國登陸。“桑迪”來臨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等機構提前數日不斷通過網站、推特、大眾媒體等工具實時更新颶風路徑,向民眾警示風險,令人印象深刻。這也體現了美國氣象科技方面的實力。
完善災害應急機制,重點是加強風險分析和評估,做到有備無患。決策部門把更多資源投入到加強防災減災的宣傳、演練。西方一些國家,在這些方面輕車熟路,現成的經驗也很多。
從制度層面,美國有了專門的防范城市內澇的立法保障。我國盡管也有防洪法,但主要防外洪,在防城市內澇方面鮮有涉及。因此,應完善相關法律,明確各主體在防范城市內澇方面的職責。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沒落的東海岸:美國濱海小鎮的變遷
黃昏薄暮,長島海灣的上空經過一天的烈日炙烤,只剩下柔和的紫紅。清秀高瘦的白鷺悠閑地在海灘上散步。海岸上,十余幢地中海風格的建筑打破了這份寧靜。它如同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發出沉重的歷史感,令人心生敬意。主樓【詳細】
海綿城市建設為城市內澇問題提供新思路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李娜說,雖然很多城市都建設了防洪排澇工程,采取了非工程減災措施,但城市內澇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并且在局部區域具有加重的趨勢。【詳細】
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如何改造枯燥的花園
景觀設計師霍華德·科恩回憶,在他最初漫步在弗吉尼亞州的大瀑布城時,業主要求他為這個項目創造一個“宏偉藍圖”。【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