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優秀城市設計案例與實施分析
3.巴黎
法國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稱。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榮奢華,另一方面也由于美麗動人的城市景觀。和北京一樣,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歷史的古城,但與北京不同的是它不象北京那樣是按照城市設計統一建成。巴黎是圍繞塞納河逐步擴大形成的。17世紀下半葉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巴黎有了很大的發展,以盧浮宮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麗舍田園大街為主軸線在那時已基本形成。到19世紀中葉拿破侖第三執政時,由豪斯曼主持對巴黎進行了較大的改建。除完成城市縱橫兩條軸線和兩條環路的建設外,出于整頓市容、開發市區和便于軍事行動以鎮壓人民起義等目的,在市區密集的街巷中開辟了許多寬闊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設了許多廣場,道路與塞納河交叉處則形成很多橋頭廣場、綠地和新的軸線,這基本奠定了巴黎市區的骨架。豪斯曼主持的巴黎城市設計成功之處有3點:
(1)開敞豐富的城市軸線。巴黎主軸線是東西走向,平行于塞納河。以其開敞和豐富多彩的面貌顯示了法蘭西王朝的財富和文化,這和北京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和封閉性完全不同。它的特點是:
①城市主軸線與塞納河平行,充分利用寬闊的水面和綠地,使城市空間開朗明快。而北京城的皇家園林、水面在封建時代對公眾是封閉的。
②除主軸線外,還有許多副軸線,這些副軸線通向市內許多廣場和建筑群,形成了許多對景和借景。
③軸線上串連著很多名勝古跡、花園、廣場、林蔭道,它們各具特色,豐富多彩。
(2)星羅棋布的城市綠地。巴黎舊城區除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大面積的森林公園外,還有不少有名的公園和花園。在許多古建筑前、廣場上又有不少綠地相陪襯。這些綠地面積不大,但卻都經過精心布置。從一張巴黎綠化分布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巴黎舊區綠地星羅棋布,真不愧為著名的花都。至今巴黎每人平均綠地面積已達24平方米,比北京大4~5倍。
(3)精心規劃和建造的廣場建筑群。巴黎舊城在幾百年的建設過程中,留下了大量宮殿、府邸、寺廟、教堂和其它公共建筑,并由這些建筑形成了廣場建筑群。這些公共建筑和古跡質量都很好,并且在城市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特別是1977年3月通過的“巴黎市區整頓和建設方針”,確定要保護好18~19世紀形成的舊城的傳統風貌,并要求維持其傳統的職能活動。新的副中心如德方斯,遠離舊區,但對高層建筑也加以限制,這在城市保護上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巴黎也同樣面臨世界特大城市的復雜矛盾,但他們重視規劃,重視文化傳統,重視輿論,重視法制,這點很值得學習。
4.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巴西新首都,位于海拔1200米的兩河交匯之處。1956年政府決定遷都,并選定這個地點。1957年進行國際競賽,巴西建筑師科斯塔(Lucio Costa)的規劃中獎。他的規劃設計思想是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雅典憲章的理論原則,但也追求一定的主題,這就是他強調的巴西利亞是一個首都,“規劃是有意地追求尊嚴和高雅”。整個規劃構思是“模擬人體(Analogy)軀干”,并以此作為主軸,在這一主軸上布置政府機構建筑群,其中心則是著名的“三權廣場”;另一軸線上主要布置了城市居住區,呈弧形兩翼,兩條軸線交叉點是作為心臟的4層大平臺,這里是全城重要交通樞紐和公共中心。巴西利亞的平面象一架噴氣式飛機。在城市道路交通規劃上充分體現人車分離和高速化。城市環境和大片綠化、水面都體現出勒·柯布西耶和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的城市設計思想。巴西利亞的主要建筑是由著名巴西建筑師尼瑪雅(Oscar Niemeyer)設計的。他的設計富于現代化雕塑感,使這座新城展現出嶄新的面貌。對巴西利亞的城市設計褒貶不同。贊揚者認為“巴西利亞是意志堅強的行動,城市規劃在這里得到了最高的意義”。貶者則認為它“做作、封閉、追求形式”,有的提出,這一規劃缺乏歷史和傳統,缺少應有的豐富多彩和吸引人的魅力。它和印度旁遮普邦首府由勒·柯布西耶規劃設計的昌迪加城一樣,既是60年代城市設計思潮的重要代表,也是引起爭論的兩座名城。城市設計實例很多,這里只能舉幾個著名的實例加以介紹。至于城市中各個部分的設計,如市中心、廣場綠化、居住區以及古城保護等細部空間的設計優秀實例更是不勝枚舉。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