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堇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冬季草花的主打品種,其生產量約占冬季草花總生產量的75%,現在正進入三色堇栽培高峰期。
識別特征
三色堇是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厘米至40厘米。地上莖較粗,直立或稍傾斜,有棱,單一或分枝。基生葉葉片長卵形或披針形,具長柄;莖生葉葉片卵形、長圓狀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圓或鈍,基部圓,邊緣具稀疏的圓鋸齒或鈍鋸齒;上部葉葉柄較長,下部者較短;托葉大型,葉狀,羽狀深裂。花大,直徑為3.5厘米至8厘米,每個莖上有3朵至10朵,通常每花有紫、白、黃三色;花梗稍粗,單生葉腋;小苞片對生,極小,卵狀三角形,萼片長圓狀披針形,基部附屬物發達。花期為11月至翌年6月,果期為5月至8月。
三色堇與角堇的區別:三色堇的花朵比角堇花朵大,三色堇花徑為5厘米至10厘米,角堇花徑一般為3厘米至5厘米;角堇的花量比三色堇的花量多;三色堇的葉片比角堇的葉片大;株型冠幅方面,三色堇比角堇大些。
栽培品種
目前,三色堇比較流行的栽培系列品種有以下幾個。
‘超級賓哥’系列大花型三色堇,比其他系列品種更耐熱,花期一致,花柄短而強健,花瓣厚。其中,魔藍色、玫紅翅、黃色、黃斑、純藍、海藍等顏色表現優異。
‘美田’系列大花型三色堇,生長勢旺,花量多,花梗短,特別是黃金、黃蝴蝶、新藍寶石、紅旗等顏色表現優異。
‘巨人’系列大花型三色堇,生長勢旺,株型緊湊,花梗短,不容易徒長,花期比‘超級賓哥’和‘美田’偏晚些。玫紅斑、黃色和黃斑等顏色表現優異。
‘革命者’系列株型緊湊,不易徒長,低溫寡照下花量依然很多,金黃、橙色、玫紅等顏色表現優異。
‘潘諾拉’系列中花型三色堇,開花早,花期一致,花量大,株型緊湊,即使在溫暖的條件下也不易徒長。
‘自然’與‘超凡’系列多花型三色堇,植株強健,生長旺盛,特別豐花,有出色的耐寒性。
另外,垂吊三色堇類型有‘冷涼波浪’系列和‘空降兵’系列。‘冷涼波浪’的蔓生性較好,花大;‘空降兵’系列花小些,花量大,都適合做冬季懸掛花籃或花箱栽培。
栽培環境
三色堇喜歡涼爽環境,發芽適溫為18℃至21℃,生長適溫為10℃至20℃,較耐寒,能耐霜,在最低溫度為零下8℃的長江中下游能露地過冬。不過,長時間溫度太低會導致開花不良,所以在長江以北地區露地栽培一般在3月份以后。溫度高于32℃也會導致植株生長不良。
確定播種期
三色堇的播種期主要由成品期(供貨期)決定,由供貨期決定定植期,定植期取決于當地的栽培氣候條件和品種生育期。由定植期倒推播種期,播種期也由播種的環境、品種來決定。在上海工廠化育苗中,8月中旬到10月中旬成苗期約5.5周,10月中下旬到11月中旬成苗期為6周,11月中下旬后到2月中旬成苗期約7.5周,2月中下旬到3月中下旬成苗期需7周左右。
播種技術
三色堇屬冷涼型花卉,夏季播種栽培應注意降低環境溫度,播種須有催芽室進行催芽,催芽溫度應控制在20℃至21℃之間,空氣濕度控制在95%至97%之間。
發好芽進入溫室后,應通過水簾降溫,打開內外遮陽網降低光照強度和溫度,在第二三階段光照控制在3萬勒克斯以下,第四階段以后控制在5.5萬勒克斯以下。溫度不要超過32℃,夏天高溫高濕環境易導致植株缺硼缺錳等微量元素,因此應注意介質的pH值,宜控制在5.5至6.2之間。如發生徒長現象,可用激素控制,但須試驗后確定適宜的濃度,否則容易發生僵苗。另外,注意栽培介質中除草劑的殘留對三色堇的影響。夏秋季白粉虱也較多,應注意防治。
栽培技術
三色堇常規栽培技術要點有以下幾點。
介質選擇采用疏松透氣、排水良好、無菌的栽培介質,pH值應介于5.5至5.8之間,EC值必須小于1.5,三色堇對氨鹽十分敏感。
光照控制提供3.5萬至4.5萬勒克斯光照可加速誘導開花,低光照地區可適當補光,促進芽和根系的生長。
溫度控制日溫20℃;在冷涼季節,夜溫升到15℃可促進早開花。溫度低于15℃,將會提高植物的耐寒性,但也會延長生育期,導致開花延遲。
介質濕度澆水要遵循見干見濕的原則。
空氣濕度應保持在40%至70%之間,栽培環境應空氣流通良好,可加速土壤中的水分蒸發,有利于根的有氧呼吸。
肥料管理施鈣基復合肥(15-0-15或12-2-14+6Ca+3MgO),氮濃度為150ppm至200ppm。在冷涼氣候下,氨基氮肥會導致根腐。氮濃度高還會引起徒長。葉片起皺和畸形表明缺鈣,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可在定植前施一些硝酸鈣或硫酸鈣。缺硼與缺鈣是可以辨別出來的,在暖濕的條件下,很容易引起硼元素的缺乏。pH低于6.0的情況下,硼是可以被植物吸收的。
花期調控
調整播種期生產上三色堇多用種子繁殖。播種的時期因產花要求而定,8月初播種的10月下旬開花,8月中旬播種的11月初開花,9月初播種的11月底開花,12月播種的3月開花,為實現周年生產,可實行分期播種。
摘花三色堇花期較長,若想推遲花期,可將殘蕾摘除。
溫度調控溫度是影響三色堇生育期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江中下游地區10月前定植到初花要35天,10月份定植只需要45天左右,11月以后定植的要到第二年的2月盛花。不同的溫度管理生育期有較大的差別。
水肥調控氮肥施得過多會推遲花期,生長后期,控制介質水分偏干,有助于植株提早開花。
病蟲害防治
在三色堇的栽培過程中,常見病蟲害有以下幾種。
柱隔孢葉斑病癥狀為葉片產生淡褐色至淺白色病斑,有褐色邊緣。病原為耕地柱隔孢,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以菌絲在被害枯葉病斑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后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尾孢霉葉斑病病斑1毫米至3毫米,中心微微凹陷,棕褐色至黑褐色,并略帶紫暈;后期病葉發黃并脫落,嚴重的話會造成植株死亡。
槭菌刺孢葉斑病初期水浸狀,然后變為5毫米左右圓形黑褐色病斑,之后病斑合并造成葉片腐爛,可用以下方法防治:注意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發病后噴灑53.8%可殺得2000干懸浮劑10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1500倍液、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
根腐病主要由立枯絲核菌或根珠串霉菌引起,高溫高濕、土壤粘重、pH值過高都容易誘發此病。許多種植者在10月份以前上盆的三色堇就容易發生此病,特別是沿海地區,土壤偏堿,鹽漬化嚴重,有些采用純泥土種植的植株發病特別嚴重。
應選擇良好的栽培介質,可通過摻混草炭來改良基質的pH值和透氣性,降低介質溫度預防此病發生;未發病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嘧菌酯1500倍液預防;在發病初期拔除病株,之后噴灑普力克500倍至800倍液噴霧或灌根,或95%惡霉靈3000倍液噴霧或灌根,或嘧菌酯+精甲霜靈復合劑5000倍液灌根。
花葉病癥狀為系統侵染病害。染病后植株生長緩慢,花小且畸形,出現嚴重退化癥狀。老葉上出現淺綠色斑塊,后擴展成花葉。花瓣上出現黃色和白色碎色條狀斑,植株的節間短縮,呈蓮座狀,種子減少。
病原稱為黃瓜花葉病毒,該病毒在鴨跖草、刺兒菜、酸漿草及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經桃蚜傳毒,發病適溫20℃,一般氣溫過高,植株長勢弱易發病,常引起成片死亡。可用以下方法進行防治:選用肥沃、肥料充足地塊種植,以增強抗病力;注意清除三色堇附近的其它染病寄主,可減少侵染;及時防治蚜蟲;必要時噴灑20%鹽酸嗎啉雙呱·膠銅(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克毒靈水劑700倍液、3.85%病毒必克600倍至700倍液、10%寶力豐病毒立滅,每支加水10千克至15千克,均勻噴灑葉面即可。
炭疽病葉上產生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有褐色至灰褐色等顏色較深的邊緣,四周有時生寬窄不一的黃色暈圈,病斑上生輪紋狀或散生的黑色小粒點及赭紅色粘分生孢子團。高溫高濕容易發此病,應注意控制溫室相對空氣濕度,未發病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預防。在發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噴灑10%苯醚甲環唑1500倍液+25%嘧菌酯1500倍液或25%丙環唑2000倍液。
灰霉病染病苗的莖葉呈水漬狀腐爛。染病株自地表的葉片呈水漬狀,莖基腐爛,生出灰褐色或灰綠色霉層。該病病原為灰葡萄孢,相對濕度高時容易發病。冬季注意增溫保溫,控制濕度,增強植株抗病力,發病初期噴灑50%撲海因600倍至1000倍液或40%嘧霉胺600倍至800倍液。
葉片發紅三色堇葉片發紅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低溫受凍或是室內外溫差變化太大造成,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溫,防止受凍,特別是從溫室種到室外前應適當煉苗,讓苗有個緩沖適應的過程。二是光照過強、過于干旱或常在大風口處吹也會造成三色堇葉片發紅,要注意適當遮陰,防止栽培介質過干過濕。三是缺硼會導致新葉變黃,接著變紅紫色;銅過多,會使葉緣紅紫色,生長差;鋅過剩,老葉的葉脈紅褐色,葉脈間生紅褐色斑點,可加強水肥管理,施用含微量元素的復合肥。
其他注意事項
一是在生產過程中,有的種植者在前茬種植過程中噴灑了更多的多效唑等激素,由于下茬作物仍是就地取土,導致激素殘留影響了像三色堇這樣對多效唑敏感的花卉的生長。
二是工人噴灑除草劑時不小心飄到作物上或土壤中,殘留的除草劑發生的藥害有時和病害難以區分,生產者要注意加以甄別。
(作者系上海源怡種苗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