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人員努力,極小種群物種白旗兜蘭已成功繁育出第一批幼苗。近日,課題組擬申請項目啟動對白旗兜蘭的搶救性保護。
白旗兜蘭最早發現于印度北部的阿薩姆邦,研究人員Cribb曾提到云南西南部與緬甸交界處可能也有白旗兜蘭的分布。直到2003年,白旗兜蘭在普洱市范圍內首次被發現有野外分布,這也是目前我國唯一已知的白旗兜蘭分布點。這個分布點,僅殘留40多株白旗兜蘭的成年植株,生長在一個村口小河溝邊陡峭的河岸上。土質松軟,河岸極易因大雨沖刷或小河漲水而導致崩塌,且小河周圍是咖啡種植園,河水已被咖啡加工廠的廢料嚴重污染,白旗兜蘭的生境非常糟糕。
2012年,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在涉及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中,有蘭科植物37種,其中就有白旗兜蘭。白旗兜蘭還被國家林業局列入了2012年救護繁育野生植物重點物種名單。
鑒于白旗兜蘭的現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瀕危植物遷地保護與再引種”研究組,致力于區域性蘭科植物的綜合保護研究。研究組已對白旗兜蘭野外種群開展了2年的種群動態檢測,并通過人工授粉獲得了種子。目前,已通過種子無菌萌發成功繁育出第一批幼苗。該研究組積極爭取各方面的項目支持,擬在未來3~4年內,進行人工種苗繁育;對原生境中的成年白旗兜蘭植株開展搶救性保護,利用現代生態位理論對其進行人工輔助移植和相關研究。
近日,該研究組已向省環保廳申請“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資金”項目,旨在開展對白旗兜蘭的搶救性保護。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