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然而按照常態思維,一般人都會認為,發展工業就必定會以犧牲透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
似乎,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是永遠對立的兩面。
放眼全球,近年來,發達國家重點推進工業綠色轉型,構建綠色工業體系,取得了良好效益。立足國內,不少地區也正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積極發展新型工業,創造良好的綠色轉型環境。從全市劃分的五大功能區來看,未來城市發展新區將按照“聯動主城、傳遞周邊、軸向拓展、產城融合”的路徑進行開發建設,是重慶未來書寫新“四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篇章的主戰場。
鑒于此,一個信號越加清晰——破解工業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就必須走綠色生態路徑,發展新型工業。
縣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三區一美”戰略,明確了建設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并將堅持“既重引資、更重引領”,圍繞建成“綠色工業示范區”為主要目標,用前瞻性、戰略性眼光謀劃綠色工業群,力爭工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
這個目標意義在于,璧山將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產業與城市、產業與產業的共融共生,并通過發展壯大三大主導產業,不遺余力探尋破解工業發展與環境矛盾的最佳答案。
經濟基礎決定發展厚度。
在整個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中,產業是支撐整個藍圖構想的脊梁。
然而,面對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的“中國課題”,璧山賦予了產業發展更多內涵——不僅僅意味著經濟的增長,更是實現產城融合,承接環保、生態、和諧等諸多當今社會全面發展關鍵詞的紐帶。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但凡來過璧山工業園區的人,看到綠樹成蔭清水蕩漾,觀音塘濕地公園內鳥語花香中老少生活怡然自得,幾乎都會顛覆心中對“工業園區”的固有概念。
這一今日圖景,璧山還將深刻描畫——圍繞建成“綠色工業示范區”目標,通過傳統工業園區向生態工業園區轉變,產業與城市、產業與產業的共融共生,將“綠色”播撒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
綠色工業
——傳統工業園區向生態工業園區轉變
什么是綠色工業?
學術上,綠色工業就是依托生態工業園區為載體,以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積極探索園區內生態鏈和生態網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
生態工業園區,簡單來說,就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工業生態學原理和清潔生產要求而建設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是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
繼丹麥之后,生態工業園區在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得到了長足發展。目前,我國也有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被命名為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由此可見,在傳統工業化道路透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詬病下,通過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綠色工業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
就璧山而言,作為大都市核心區和拓展區“粘連地帶”的城市新區,將是重慶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將著力培育戰略性、支柱型的千億級、百億級的產業集群。
這意味著,璧山將更多參與全市產業分工與功能分擔。正因如此,縣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建成生態工業園區目標。
“要建成生態工業園區,就需要我們通過對已建成10平方公里工業園區不斷優化,改善園區環境和經濟行為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傳統工業園區向生態工業園區轉變。”副縣長、璧山工業園區主任黃文杰認為,通過近年來環境打造、產業轉型發展以及區位優勢,目前璧山已經具備了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基礎,但傳統工業園區向生態工業園區轉變,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黃文杰舉例說,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都是由諸多小的項目構成,璧山也將從每一個企業,每一個項目著手,積小成以成大成,同時,工業園區內的物流、信息流、水流等,也都將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進行系統的生態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城融合
——書寫宜居宜業經典讀本
名曰“工業園區”,看上去又不像工業園——這是每個人來到璧山工業園區的共同感受。
事實的確如此。
從大學城穿過璧山隧道,展現在眼前的是璧山工業園區“廠在林中,林在廠中”的美麗畫卷。無論是從規劃、建設與管理,還是產業發展到園區綠化,都體現出了一座綠色生態城市應有的水準和功能。尤其是工業園區比鄰觀音塘濕地公園,更使人不得不由衷地發出不是園林勝似園林的感慨。
如此超乎想象的園區魅力,源于璧山決策層始終如一的“雙極建構”——產城融合。
“縣委提出‘三區一美’戰略,是璧山發展歷史中的里程碑,也是璧山產城融合發展的一部經典讀本。”黃文杰說,市委對城市發展新區提出了具體要求,實現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步發展,就是明確了產城融合的目標。
事實上,產城互動,兩者相輔相成,“城市升級”為“產業升級”創造條件,“產業升級”又再引領“城市升級”再度深化,提升其形象與氣質。
“‘三區一美’戰略,提出了要建設綠城、水城、古城等目標,而璧山工業也提出了力爭工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目標,這實際上就是相互互動,產城融合的概念。”黃文杰舉例說,通過建設綠城、水城、古城,就是要讓城市有活力,從而促進產業與城市的深度融合,帶動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催生更多新的經濟形態,新的經濟增長級,發展“混血經濟”,形成集合效應。
在產業、城市、環境共融發展的理念下,璧山的目標就是要向宜居宜業的理想之城邁進。
璧山工業園區常務副主任李長征表示,工業園區要實現產城融合,下一階段將堅持“生態立園”,以高標準規劃引領開發,按照功能配套、生態發展等原則,編制前瞻性的總體規劃,全方位、多角度地設計明確每一寸土地的最佳效益與環境功能。同時,構筑 “綠色生態”,積極改善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開展生態綠化及生態保護工程建設。
“這些措施的實施,就是要實現產業與城市的深度融合,宜居宜業,讓產業工人既能享受到城市的配套,也能感到在這里工作有歸屬感。”李長征說。
產業共生
——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變
“共生”是一個生態學概念,指兩種或多種生物之間必然按照某種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協調進化的關系。
將“共生性”用于產業發展,是實現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生態經濟和節約能源的唯一途徑。
簡單來說,“產業共生”就是一個模仿自然生態的健康綠色工業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與產業之間共融共生,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進而告別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生產方式,實現“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
例如,上游企業的生產副產品或廢棄物,按照慣例,將實行填埋和處理,但產業之間實現“共生”,這些副產品或廢棄物就是下游企業的生產原材料,從而在產業鏈上實現“無縫銜接”和良性互動,打造出一個各種資源最優配置,循環流動的生態系統。
“最直觀的表述,就好比投入一元錢只起到一元錢的效果。而產業共生,就能達到1+1大于2的效果。”李長征比喻說。
如何實現產業共生?
李長征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好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有效促進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變。
“下一階段,我們將通過引導企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優化產業布局、鼓勵企業實行生態化管理、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檔次等措施,對已建成的10平方公里工業園區進行優化。”李長征說,針對新規劃建設的20平方公里生態園區,璧山工業園區將以產業共生和產業生態學為核心,確立“綠色招商”理念,并堅持“循環利用”,針對產業鏈進行招商,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此外,我們還將著重抓好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養企業的根植性,以此形成聚集效應。”李長征說。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