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 全球探討DNA條形碼
第五屆國際生命條形碼大會28日在云南昆明開幕。200多位來自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共同探討DNA條形碼研究前沿,關注全球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命條形碼是利用標準DNA片段對生物物種進行快速鑒定的新技術,由加拿大科學家PaulHebert于2003年正式提出,近年來已發展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學科前沿。
“第五屆國際生命條形碼大會”為期5天,來自全球五大洲43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科學家將圍繞“全球變化下的生命條形碼——挑戰與機遇”,對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主要門類的DNA條形碼研究及其在陸地、海洋等不同環境和生態、檢疫、法醫等不同領域的應用進行探討。
國際生命條形碼計劃發起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院士)PaulHebert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表示,今年是生命條形碼計劃發起第十年,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參與到這項研究中來。希望未來該計劃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更大貢獻。
大會組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李德銖表示,大會主題在于應用新的技術和方法,使科學家和公眾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了解生物多樣性,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有效而迅速地保護和可持續地利用生物資源。
李德銖說:“植物、動物沒有像人類一樣的完整基因數據庫。甚至大部分物種還沒有任何遺傳信息。我們的工作就是要選擇一個短的、標準的DNA片段,從而快速、準確地鑒定各類物種。目前,全球科學家已制作250萬個生命條形碼,并在2011年澳大利亞舉行的生命條形碼大會上就動物、植物、微生物的DNA鑒定標準達成共識。”
李德銖透露,本屆大會將發表國際生命條形碼計劃“昆明宣言”。他說,“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國際學界越來越重視中國在生命條形碼領域的作為。本屆大會開始,全球科學家將通過國際行動進一步推動生命條形碼研究進入新起點。”
國際生命條形碼大會是全球生命條形碼研究領域最高水平的盛會,分別于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在英國倫敦、中國臺灣省臺北、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舉行。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青藏高原東南緣古高程及其植物多樣性研究
青藏高原東南緣(包括橫斷山地區)的古高程重建對于研究整個高原的隆升過程以及該地區的物種形成演變歷史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前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古高程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層的對比,認為這一地區的抬升發生【詳細】
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交流年會舉行
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第十二次交流年會日前在云南景洪舉行。雙方代表回顧了多年來跨境聯合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成果,討論了今后聯合保護計劃及合作展望。中方還向老撾北部三省農林廳贈送了辦公設備。【詳細】
青海三江源成珍貴野生動物快樂天堂
白唇鹿數量增加,藏羚羊種群數量達到7萬多只,金錢豹從難覓蹤影到頻頻現身【詳細】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泰順烏巖嶺看珍稀動植物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泰順縣環境保護局、泰順縣承天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共同舉辦的【詳細】